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黎程:抢占智能医学制高点,筑牢人才“蓄水池”
清晨的阳光铺满大地时——
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下称“南医三院”),我国首个骨科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骨擎天”正在高速阅片,生成个性化诊疗方案;在脊柱外科,医院参与研发的手术机器人正在精准抵达手术靶点,最大程度避开周围血管与神经组织,在广州天河,南方医科大学天河国际转化医学中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下,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正成为重构医疗行业竞争力的核心变量。作为南方医科大学一所年轻的附属医院,南医三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黎程称,医院正以大模型和手术机器人为桥梁,率先推动医疗模式从经验医学向智能医学的转变,还依托广东省骨科医院医疗集团的“朋友圈”,赋能基层医院实现智能化转型。
聚宝盆:
一年引才超260人
自从广东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南医三院广发“英雄帖”,不过细心者发现,作为一所骨科见长的医院,医院在招募康复、中医、精神心理、口腔专家上下了不少功夫。
黎程道出了其中的考量:“学科发展既要筑高峰,也要育高原。我们希望通过精准靶向引才,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让不同学科相互成就。”一年来,南医三院已引进了263人,其中不少还是在专业领域的高素质骨干。
引得来,培得好,留得住,引才更要育才、留才。
两年来,医院在科研赛道上绵绵用力,持续扩充博士后导师队伍和博士后规模,为人才提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团队支持。
“我们推行‘先恋爱,后结婚’的人才培养模式。”黎程说,医院出台了专职科研创新岗,人才来院三年内,医院倾尽资源将其培育为骨干;三年后若有意落户具体科室,再进行双向选择,让人尽其用、才尽其能不再是空想。
营造暖心留才生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
黎程说,医院不仅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专项支持,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还建立领导班子直接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机制,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浓厚氛围,让人才全心投入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人才是第一资源。黎程透露了医院的人才培养规划:依托优势学科平台进一步凝聚顶尖人才,形成“以学科聚人才、以人才强学科”的良性循环,让优秀人才成为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创新森林:
上线国内首个骨科大模型
6月20日,南医三院宣布启用我国首个骨科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骨擎天”研发项目。
“这是一款面向临床的骨科大模型,以多模态临床数据为基石,融合140余位骨科专家诊疗智慧。”南医三院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张荣凯介绍,该模型通过强化学习、增量学习等前沿算法,能够针对解决骨科诊疗核心痛点。
病情诊断是疾病治疗的第一步。它基于患者三维骨骼重建与运动轨迹,生成全流程个性化手术方案与康复方案;还通过影像、检验、病史等数据,能够预测术中、术后并发症风险。
“目前该模型已在南医三院完成初步验证,在智能阅片、预警管理、手术规划、康复管理和知识查询等场景落地,明显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患者就诊体验。”黎程说,“骨擎天”大模型能够提升骨科诊断准确率,实现从“专家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型精准医疗”的转变。
南医三院的“含新量”不只是大模型,还有已成日常的手术机器人。
黎程介绍,两年来医院实现了手术机器人从零到一的突破,目前已经拥有5台手术机器人,应用范围从骨科成功拓展至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等六大科室,牵头参与了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研发。
机器人手术是智能医学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是提升患者体验感和安全感的宝藏法器。黎程介绍,机器人手术因为创伤小、出血量少,所以住院时间短,感染发生概率低,能实实在在帮助患者减少痛苦,控制成本。
“骨擎天”模型与手术机器人不仅是技术创新,也是诊疗理念的创新。黎程说,未来将建立全国骨科数据标准,依托广东省骨科医院医疗集团,把解决方案从粤东西北扩展至全国,赋能基层医院实现智能化转型。
今年4月,南医三院还成立了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未来将承担更多学科机器人手术规范化培训、临床技术转化及远程协作指导等职能,成为华南地区智能医学技术推广的创新平台。
扩容朋友圈:
成立广东省骨科医院医疗集团
今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广东正以建设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示范省为引领,深入实施卫生健康“百千万工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
在高州市中医院,医院实现了“管理、技术、人才、资源四维赋能”的组团式帮扶模式,推动了医院骨科复杂手术占比从15.98%提升至18.22%。一批本土医生已能独立开展脊柱、关节等微创手术,真正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更可贵的是,他们已将中医正骨、康复等传统特色与现代骨科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了“中西医协同”的精准诊疗新路径。
在梅州市五华县,医院以骨科龙头学科为核心,为疑难复杂重症患者带去“家门口”的顶级诊疗服务,解决群众翻山越岭求医的难题,将省级医院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规范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基层。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南医三院有了一个庞大的朋友圈。
依托骨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优势,医院牵头组建了“广东省骨科医院医疗集团”,现有24家成员单位,覆盖5省19地市(含大湾区7个地市)。
医疗集团并非“空心化”运作。每三个月,医疗集团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专业技术类和医院管理类的议程已成了标配,争取把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最终实现区域医疗服务的同质化。
在深圳龙岗,“南医三院深圳合作院区”及“广东省骨科医院深圳合作院区”已经挂牌成立,将成为大湾区东部发展的新动能;在粤北连州,南医三院与连州市政府深度共建连州市中医院,争取建成粤湘桂三省交界区域高水平骨科医学中心枢纽,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黎程介绍:“一方面,连州重在政府合作与全面托管,构建跨省区域医疗高地;另一方面,深圳突出技术支持与分级诊疗,强化都市圈专科影响力。”未来将继续以“解决基层医疗痛点”为导向,通过人才下沉、技术平移和管理输出,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重病不出省”的民生目标。
两种帮扶方式有差异,但终究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
【对话】
南医三院院长黎程:
“政校企”合作创新,搭建成果转化“快车道”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成果转化是一条难走的道路,更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作为南方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南医三院全力推进“南方医科大学天河国际转化医学创新中心”合作项目,打造一个立足大湾区,面向国际的一个转化平台。
南方+:成果转化被誉为“死亡之谷”,医院在这一方面如何发力?
黎程:为了跨越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医院正在打造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转化医学创新中心,全面提升学校和天河区卫生与健康科技、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一平台面向南方医科大学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放,帮助更多人才完成专利转化,医院也出台了一系列资金和人才政策,目前已有5个专利进入了转化阶段,预计在不久后可落地应用。
目前,医院还将打造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GMP中试生产平台、南方干细胞转化全周期资源库、南方外泌体治疗技术验证中心、南方基因疗法临床转化中心,预计2026年底完工启用。
南方+:骨科一直是南医三院的重点学科,近两年医院在重点发展中医科、心理科、康复科,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黎程:内外兼修,方能长远。作为一所以骨科见长的医院,南医三院走的是强专科大综合的发展路线,这两年,医院积极布局中医科、精神心理科、康复科等新兴学科,目前中医科已成为“网红”科室,精神心理科成为家长和孩子的“解忧”场所。
重点学科与综合学科并非“取舍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双轨并进:重点学科塑造品牌高度,综合学科夯实服务广度,新兴学科拓展未来空间。这样的布局,能确保医院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最终目标是构建“既能解决疑难复杂重症,又能满足全方位健康需求”的现代化高水平研究型医院,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与体验。
采写:南方+记者 黄锦辉 刘汉能
设计:潘洁 谭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