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30分钟完成10亩果园健康巡检、机器人1分钟采摘60颗荔枝、荔枝果心温度从30℃降至5℃仅需10分钟……当千年古诗中的“岭南佳果”遇上前沿AI技术,一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变革正在广州从化悄然发生。
6月19日,岭南果园荔枝智慧化管理技术推介会在从化荔博园举行,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广州健坤等多家合作单位,共同展示荔枝AI大模型“荔知君”、智慧果园精准管控技术和多农机协同作业体系等成果,不仅让传统农业焕发科技活力,更开创了“AI+农业”的可复制样板,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能。
智慧农业全链条革新
从“看天吃饭”到“数字管控”的跨越
在荔博园千亩荔枝林中,空-地协同立体监测系统为果园智能化感知和智慧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空中,无人值守的的无人机化身“飞行医生”,凭借高精度定位与AI农情反演技术,30分钟内即可完成10亩果园健康巡检,实时捕捉树冠长势与病虫害迹象;
地面,巡园机器人穿梭于果树之间,其多光谱相机与激光雷达可穿透叶片表面,精准识别冠层以外长势和捕捉病虫害如霜霉病斑点等细微异常。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邓小玲介绍,空-地监测数据可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至智慧管控系统后台。系统融合农艺专家知识、历史病虫害数据、实时气象信息与AI大模型,对果园长势与病虫害进行AI诊断预警,并推送农事作业建议。果农还可通过AI智能问答大模型实现人机交互,让技术指导触手可及。
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研发的LycheeAI“荔知君”同样引人注目。
现场演示中,只需上传荔枝树图像并输入问题,“荔知君”即可快速识别图像并提供农事建议。该模型具备智能问答、农技指导、图像识别三大核心功能,通过权威知识库、智能交互系统与动态决策系统三大技术优势,为果农提供“一站式”精准种植解决方案。
在采摘环节,华南农业大学熊俊涛教授团队研发的六自由度机械臂搭配仿生柔性夹爪的采摘机器人成为主力。
当“荔知君”判定果实糖度达18°Bx、果色转红80%时,机器人迅速锁定目标,每分钟可采摘60颗荔枝,损伤率低于3%。搭载北斗导航的无人运输车则化身“智能荔枝使”,单次运输200公斤,日运量达3.5吨,其货箱内的湿度传感器与减震装置,确保果实从枝头到运输的全程无损。
在荔枝采摘区旁的田头车间,华南农业大学郭嘉明教授团队研发的冰水喷淋保鲜设备将刚采摘的荔枝送达车间,车间工人立即将果实送入喷淋隧道,零下5℃的冰水混合物以 0.8MPa 的压力均匀喷洒,配合内置的超声波雾化系统,使荔枝果心温度从30℃降至5℃仅需10分钟,结合气调包装,使常温保鲜期延长至72小时,冷链保鲜期达28天,彻底突破“荔枝一日而色变”的千古难题。
科技赋能乡村
从示范样板到产业重构的跃升
作为国内晚熟优质荔枝产区、广州荔枝核心产区,今年从化全区荔枝种植面积约29.38万亩(占广州市53%),预计总产量近7万吨。在从化,科技正全方位重塑荔枝产业的经济逻辑。
以荔博园为例,数据显示,智慧种植体系使农药使用量减少20%,人力成本降低40%,而每亩果园的管理效率提升3倍以上。更重要的是,“荔知君”大模型已形成可复制的“AI+农业”解决方案,目前正逐步向广东乃至全国荔枝产区推广,预计可减少果农技术咨询成本50%以上,为小农户提供触手可及的智能农技支持。
“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农业生产关系的重构。”从化荔枝产业研究院技术总监邱晧烽指出,当空天地一体化监测、AI决策与智能装备深度融合,传统农业正突破人力与经验的局限,向“精准化、智能化、无人化”迈进。从苏轼笔下的“不辞长作岭南人”到今日的“数字荔枝遍中国”,科技正让千年农耕文明在AI时代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铺就一条数字坦途。
据悉,该智慧农业项目已入选广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其技术体系将持续向全国荔枝主产区输出,推动“小农户”与“大科技”的深度对接,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方案”。
文字:黄利谊
图片:邝健华
编辑:黄丽敏
初审:刘芳
审核:王瑞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