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成荫,陶影摇红。漫步在清城区石角镇马头村新打造的“赤焰红途”上,1.7公里的景观长廊间,火焰木的翠色与三角梅的玫红交相辉映,茅草亭下村民闲话家常——这座以非遗为魂、红绿为脉的村庄,正通过绿美清城生态建设,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将“边角料”淬炼成乡村振兴的“金名片”,群众生活环境提质,乡村风貌提升。
废陶缸里开出“乡思花”
石角镇马头村的河岸绿廊。通讯员供图
石角镇马头村的河岸绿廊。通讯员供图
2025年,石角镇马头村党总支部凝聚106位村民力量,就地取材构建“河岸绿廊+陶艺景墙+垂钓休闲”生态体系,让红色文化在绿美画卷中徐徐展开。
“陶缸代表马头的非遗文化,要让老物件讲新故事!”马头村党总支书记钟世财说道。在“就地取材、留住乡愁”理念下,村民们巧妙利用废弃资源,将废弃烟囱砖砌成基座,将百口旧陶缸化身花器,栽种上三角梅,昔日的“马头烟火”在焕新重生。
村中蝶变始于一场河道清淤的“四月行动”。马头村“两委”干部带领党员群众铲除杂草杂物、疏浚淤塞河道,清运杂物,为后续的绿美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水清了,岸绿了,人心也更亮了!”参与清淤的村民指着新栽的火焰木笑道。如今,翠色的火焰木,玫红的三角梅,与深棕色的陶缸构成三层立体景观,绘就“岸上花影摇红,河里碧波漾绿”的诗意长卷。
赤焰路上续写“烽火魂”
石角镇马头村“聚贤亭”。通讯员供图
石角镇马头村“聚贤亭”。通讯员供图
河岸绿廊中,“聚贤亭”茅檐低垂,穿孔陶缸悬作灯盏,暖光透过孔洞洒落星斑。这座由村民共筑的休憩空间,成为红色历史的鲜活注脚——1939年,清远县(临时)工委第一次会议在此地召开,抗日烽火淬炼出马头村的铮铮铁骨。
“赤焰红途”之名,蕴藏双重深意:火焰木赤蕊如星火燎原,三角梅似霞光漫卷;陶缸承载非遗匠心,更烙印着革命年代的烽烟记忆。驻足景观墙前,村民李叔感慨万千:“花是红的,血是热的,精神是永恒的!”
爱心汇就“共富路”
马头村的美丽蝶变,离不开强大的组织力和村民的广泛参与。在村党总支部的凝聚下,106位村民自发捐资,暖流从最初的河道清淤持续涌动至后续的陶缸造景、景观完善。
村党总支部创新建立“组织牵头、能人出力、群众共管”机制:老党员们义务担任起绿植的“守护人”,青年志愿者发挥创意设计陶艺灯饰,热心人士则慷慨捐赠茅草亭建材。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守护和建设家园。
石角镇马头村景观路旁垂钓区。通讯员供图
石角镇马头村景观路旁垂钓区。通讯员供图
目前,沿河岸绿廊设置的垂钓区日均可接纳村民、游客超百人,村内陶艺体验馆订单量增长两倍。红色IP的打造,已带动村集体增收13万元。未来,马头村计划进一步完善休闲步道与红色研学基地,着力打造集红色研学、生态观光、非遗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让村民当主角,绿美才有生命力!”展望规划图,钟世财信心满满。马头村正以其独特的“红绿融合”之路,在方寸之间匠心绣出盎然绿韵,绘就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
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王德之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