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日,总是充满泪水与欢笑的特殊时刻。在广东新视角教育(高考复读学校)的教师办公室里,物理教师张轶凡的手机不断震动——屏幕上跳动着学生李同学发来的成绩信息:物理单科成绩从去年的“拖后腿”科目一跃成为提分王牌,较去年上涨39分。“张老师,我做到了!”简单的五个字背后,是一段关于用耐心与巧思让物理“绝缘体”变“超导体”的教育实践,更是一位毕业于南开大学的优秀教师用11年光阴写就的育人答案。
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守望。去年夏天,当李同学带着复杂的心情走进复读班时,复杂的物理学公式和概念于他而言仍是“天书”。而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着敏锐洞察力的张轶凡没有急着带他刷题,“找准病灶开药方,从根子上补短板”,用“精准滴灌”夯实基础,让每个薄弱点都变成进步台阶。
李同学回忆道,每次找老师问问题,哪怕是特别基础、反复讲过的题目,老师从来没嫌弃过他“笨”,反而变着花样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一种方法听不懂就换种方法,还给我举各种各样的例子帮我理解,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他特别感谢张老师——每个晚修陪他一站就是一个小时,他都觉得自己“很烦”,但就是为了让他能多懂一点、多会一点,张老师始终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他彻底弄懂。
除了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在张轶凡的教案里,还藏着许多这样的“教学密码”。他总说:“学生卡壳的地方,就是教师要架桥的地方。”譬如,面对像李同学那样,对公式和概念缺乏理解的,张轶凡会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予以阐释其中复杂的物理知识点,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对于反复出错的题目,张轶凡则把复杂模型分解成若干基础模块,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解题过程宛如拼装乐高。这种“不厌其烦”的坚持,源自他南开大学导师的教诲:“真正的教育是让笨办法变成巧功夫。”
这位被学生称为“凡哥”的教师,更有着独特的教学哲学。“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句话他不仅常挂在嘴边,也刻进学生心里。当同龄教师忙着押题时,他却带着学生重做教材例题;当补习机构鼓吹“秒杀技巧”时,他坚持要求复读生背诵基本公式推导过程。“现在慢是为了将来快”,这份笃定在高考考场上得到印证——李同学遇到陌生题型时,正是用最基础的“能量守恒+动量定理”组合拳破解。
教育的光芒,往往照亮更远的道路。张轶凡的11年讲台生涯中,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有学生因他的“错题漫画集”爱上科研;有曾畏惧物理的女生,在他的鼓励下成为物理老师。这些经历让他坚信:“教师要点燃火种而非灌满水桶。”
撰文:唐锦洪
海报:张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