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犹如两条奔腾的河流,前者发轫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篝火旁,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朴素誓言凝聚民心;后者激荡于新时代浪潮中,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刚性要求重塑政治生态。两者共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共同书写着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纪律密码。这种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制度文本的迭代,更是政治文明的升华。
历史溯源:从革命军队到建设发展的纪律基因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革命军队的“民心密码”。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三湾村提出“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等三条纪律,次年发展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29年,红四军丰富了其细节,增加了两项注意内容形成纪律体系。这些条文以“接地气”的语言和“可量化”的标准,将党的群众路线转化为可操作的纪律规范。例如,红军在赣南苏区推行“借谷证”制度,群众凭证借粮、革命胜利后凭证兑换,既保障军需又维护群众利益。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破冰之锤”。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调查研究、会议活动等8个方面为加强作风建设立下规矩。中央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通过精简会议文件、规范出访活动、改进新闻报道等举措,直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
精神内核:从“铁律”到“硬杠杠”的人民立场
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都体现了宗旨一致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永恒坐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通过“不损坏群众庄稼”“买卖公平”等具体内容,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则通过“轻车简从”等要求,推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都体现了纪律刚性,是从“行为约束”到“生态重塑”的制度跃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违反纪律者严肃处理”的刚性要求,确保纪律执行无例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通过“对违反规定行为零容忍”的制度设计,强化纪律约束力。两者均以“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原则,彰显党“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
实践创新:从军事纪律到执政纪律的范式跃升
从内容创新角度看,体现从“行为规范”到“作风生态”的系统升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聚焦军事行动与日常行为,涵盖“一切行动听指挥”等内容,体现革命军队的特殊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针对执政党特点,提出“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等要求,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这种从“具体行为”到“作风生态”的转变,适应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
从方式创新角度看,体现从“传统教育”到“数字治理”的技术赋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通过“纪律歌”等载体,将纪律教育融入官兵生活。例如,红军战士将纪律条文编成快板,在行军途中传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则通过“制度+科技”手段,强化纪律执行。例如,某省建立公务接待“一卡通”系统,实现公务消费全程留痕等。这种从“柔性教育”到“刚性约束”的转变,提升了纪律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时代价值:从历史经验到现实治理启示
纪律建设是党的事业成功的“压舱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推动红军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例如,在长征途中,红军严格执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纪律,赢得沿途群众支持,为战略转移创造条件。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则突出长效治理,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抓手。
作风建设是“永远在路上的长征”。当前,面对“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反弹回潮风险,需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牵引,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这种从“集中整治”到“日常养成”的转变,体现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决心。
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的纪律建设始终与时代同步、与实践同行。前者以“铁的纪律”铸就革命军队的魂魄,后者以徙木立信推动作风建设的革命。两者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传承与发展的完整链条,彰显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以严明的纪律保障党的事业行稳致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作者熊飞,系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清远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
原载2025年6月25日《西江日报》“理论观点”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