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房子“请保镖”“买保险”,深圳首单落地罗湖!

作者 郭悦 2025-07-08 14:28

近日,罗湖区黄贝、东湖街道创新举措,为辖区990栋“高龄”房屋成功投保“养老保险”。这份保险覆盖了房屋整体倒塌造成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补偿,以及高空坠物引发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风险。

此举标志着深圳市首单批量化房屋安全保险产品正式落地,也是罗湖区对全市保险创新重点项目的又一有力探索。

这份“养老保险”保什么?谁买单?谁受益?

通俗地说,这份房屋“养老保险”相当于为老房子配备了一份 “意外险+健康管理服务” 的组合套餐:

“急救包”(事后兜底):

房屋倒塌——赔付修复费用!

外墙瓷砖等坠落砸伤人或损坏财物——赔付医疗费/维修费!

房屋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支付补偿金!

“保健服务”(事前预防):

定期体检: 保险公司派遣专业“房屋医生”,运用智能设备扫描隐患(如裂缝、倾斜)。

风险预警: 安装监测仪器(如同“健康手环”),在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自动报警。

安全报告: 生成“房屋体检报告”,明确告知街道急需维修的隐患点。

创新亮点在于“费改保”: 政府将原本用于聘请巡查人员的预算,转化为为房屋“团购保险”,实现“花小钱办大事”,让政府、居民、保险公司三方共赢:

街道/政府: 节省了自建巡查队伍的开支与管理精力,减少了事故纠纷处理压力。

小区居民: 房屋隐患得到专业监控,居住更安心;万一出事,赔偿有保障。

保险公司: 通过收取保费盈利,更有动力通过预防性服务减少赔付支出,并可在推广科技服务中探索新商业模式。

政府牵头为老房子投保,相当于既聘请了预防事故的“保镖”,又准备了兜底的“救命钱”,显著提升了老旧社区的居住安全感和省心度。

深圳纳入全国试点,罗湖率先破冰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既有房屋数量最多、建成年代最集中的国家。住建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城镇房龄超过30年的房屋占比接近20%,意味着它们将陆续进入设计使用年限的中后期。预计到2040年前后,近80%的城镇房屋将达到这一阶段。

2023年,住建部要求22个试点城市在房屋体检、保险和养老金三项制度中至少选择一项进行探索。深圳是其中之一,并选择了三项制度同步试点。

经过前期排查,此次黄贝街道为辖区内757栋高龄房屋投保。这些房屋分布在黄贝岭、碧波、怡景等多个社区,房龄大多在30年以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风险。据悉,该批房屋的年保险费为30万元,保障内容除安全巡查服务外,还包括上述房屋倒塌、高空坠物等造成的损失赔偿。

记者了解到,人保财险深圳市分公司承担三项核心职能:

组建专业巡查队: 引入智能检测工具,定期全覆盖检查被保险房屋。

建立兜底赔偿机制: 为房屋倒塌损失、第三方财产损失及人身伤亡提供保障。

搭建信息化平台(房屋管家): 实施线上化分级分类管理,定期出具风险评估报告,支撑政府决策。

实际效果如何? 以黄贝岭一栋40年楼龄的老楼为例:过去,可能仅靠社区巡查难以发现外墙瓷砖松动隐患。若台风天瓷砖坠落砸坏车辆,容易引发车主与业主纠纷,街道往往需垫付赔偿。如今,保险公司的探测器能提前发现松动,预警后及时维修,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房屋体检是第一步,旨在发现问题隐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建立房屋保险制度,则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完善工程质量和房屋安全监管机制。”

罗湖“费改保”已落地9项目,撬动治理新局

近年来,探索建立房屋体检、养老金、保险制度,构建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备受社会关注。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罗湖老旧小区数量众多,此次率先在全市推行既有房屋安全责任保险,是积极回应民生关切、提升城区安全韧性的重要行动。

今年以来,罗湖区积极推进“费改保”保险改革创新,已梳理出28类应用场景40余个项目,储备量居全市前列,涵盖城市公共风险治理、民生服务保障提质、资金使用降本增效等领域。目前,已有9个项目成功落地。

例如,在翠竹街道“小散工程”保险服务中,针对水贝片区(全国最大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地)同一楼宇内商业旺铺与施工现场并存的特点,街道将原“安全管理技术指导服务费”转化为“公众责任险(附加特定群体临时救助责任险)”,在不增加额外经费的基础上,实现了政府、企业、居民的多方共赢。

下一步,罗湖区将持续深化“费改保”模式,撬动全域保险改革创新,为行业探索更多可复制推广的“首单”案例。这把创新“钥匙”正在罗湖多个民生和治理领域开启“花小钱、办大事、防大险”的新局面,让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发挥更大的“乘数效应”,为城区安全和居民福祉筑起更坚实的市场化防线。

南方+记者 郭悦

图片来源:罗湖发布

编辑 陈静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