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山之歌合唱团“四连冠”:红色音乐鼓舞人心

作者 王颖;龚名扬 2025-07-04 22:45

日前,在“歌声里的中国”第八届东莞市合唱节上,大岭山之歌合唱团以97.83的高分,再次斩获镇街院校组的金奖第一名,四届蝉联该项赛事冠军。

“不管从选曲、作品处理,还是音色、声音质量、和声的饱满程度,都做得非常优美,达到了一种美的高级享受。”在赛事直播点评环节,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陕西交响乐团合唱团团长、陕西省合唱协会会长李锐点评道。

用“业余身份”唱出“专业水准”,用“碎片时间”达成“完美演绎”,这背后不仅是日复一日的厚积薄发,更是大岭山之歌合唱团根植于红色基因的团结奋斗。

无伴奏合唱:自我加压的艺术挑战

错落交织的和声铺陈、明亮清澈的女高音领唱、多个声部的高吟低唱……在第八届东莞市合唱节上,大岭山之歌合唱团用一首《春天来啦》惊艳了所有人。这是由作曲家张朝改编的一部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作品,作品选材于彝族民歌,既独具少数民族风情又符合现代合唱特色。

无伴奏合唱依赖人声演唱,是合唱艺术中极具挑战的形式,对演唱者的音准控制、呼吸节奏,以及团队整体的声部配合、力度掌握等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将其运用在群众合唱中更是少见。

大岭山之歌合唱团于2007年成立,曾多次登上星海音乐厅、东莞玉兰大剧院等舞台,至今仍有多位“老团员”在队中,多年来的经验与实力,让他们有底气迎难而上。

“虽然无伴奏难度非常大,但既然选择了参加比赛,就必须唱一首高质量的歌。我们在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低音的基础上再细分为八个声部,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用纯人声塑造出音乐的层次感与纵深感。”在合唱指挥、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杨继春看来,选择《春天来啦》,是大岭山之歌合唱团一场自我加压的艺术挑战。

在追逐艺术梦想的道路上,团员们白天坚守各自工作岗位,夜晚则全身心投入排练;孕妈妈挺着肚子坚持训练,“轻伤不下火线”的队员带病参训;赛事临近之时,建团初期的“元老级”团员纷纷回归这个温暖的音乐之家,与新生代团员携手并肩。这支用歌声传承红色基因的艺术团队,将团结奋斗、永不言弃的精神品格,融入每一个精准的音符、每一次默契的配合之中。

正是这样敢于攀登高峰的勇气、不到终点不放弃的毅力,让中国合唱协会艺术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艺术顾问李西林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表示:“《春天来啦》尽管没有任何的伴奏,但演唱者们音色的统一、纵向和声的协和、声音位置的同步,共同形成了非常和谐的声音亮点,可以说是达到全国群众合唱的一流水平。”

红色基因:延续音乐鼓舞民心的传统

80多年前,当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进驻大岭山后,一曲《东江纵队之歌》在烽火中诞生,成为激励战士们奋勇抗战前行的精神号角。

1949年,革命先辈们创作了《大岭山之歌》。歌曲一经诞生即受到广泛欢迎,不仅在极大地激发了战士们的战斗士气,至今仍在鼓舞着大岭山革命老区人民的奋进豪情。

时光流转,如今的大岭山镇,将“音乐鼓舞民心”的优良传统延续,让激昂的歌声穿越时空,成为新时代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重要力量。

面对“如何以歌声赓续红色血脉”“如何培育德艺双馨的群文骨干”“如何回应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的热切期盼”的三大命题,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带领团队立足本土文化底蕴,以持之以恒的信念和多元创新的举措,将“大岭山之歌合唱”打造成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首先,强队伍。队伍成立十余年来,大岭山镇特邀请国家一级指挥陈光辉先生担任常驻艺术指导。

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合唱团逐渐形成了“音韵相谐,如沐春风”这一最具自身特色的艺术风格。从大岭山镇走出合唱人才,在外也能够独当一面,凭借出色表现而广受认可。

而后,塑精品。纵览大岭山镇历年的合唱力作,始终流淌着革命传统的血脉,跳动着时代精神的脉搏,彰显着对艺术精品的执着追求。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节点,大岭山镇组织创作声乐套曲《永恒的丰碑》,由知名词曲作家与本土曲作家联手创作,包括《大岭山》《崭新起航》《我们的家》《祝福祖国明天会更好》《永恒的丰碑》《那一面红旗》六首合唱及独唱作品。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如今,大岭山的合唱艺术已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从高水平的大岭山之歌合唱团到朝气蓬勃的企业、校园合唱团,从教师、公职人员到企业职工、文艺爱好者,当一个个独立的声部汇聚成和谐的旋律,便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艺术升华与精神共鸣。

这支团队为何能坚守18年?答案就在每位成员心中那份执着的信念:让革命老区的动人和声,永远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回荡传承。

南方+记者 王颖 龚名扬

编辑 冯文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