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华南师范大学(下称“华师”)组建310支社会实践队伍,组织5072名师生深入省内外多地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119名秋季支教志愿者前往贵州、西藏、广西、新疆、广东汕尾等地开展服务。
华师青年师生聚焦地方所需,发挥专业优势,围绕乡村公共服务、文化创意与保育、县域科技服务等方向出谋划策,以实际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其中,他们有的把粉笔变成“魔法棒”,在乡村小学点亮孩子们“眼里的星光”;有的把手机当成“新农具”,在直播间里把田间地头的稻香、果甜送到千里之外;有的把实验室“搬”进产业园,用数据、算法写成一份份产业升级的新方案……
在各学院推荐筛选下,华师有19支队伍脱颖而出,在南方+客户端展示青春风采。一起为他们点赞!
华南师范大学青年师生投身“百千万工程”,你pick哪支青春队伍?(可多选) “青春‘封’播”突击队 “育禾知行”突击队 “文溯惠连”突击队 “麒麟古韵”突击队 “养虾有‘稻’”突击队 “云栖豆乡”突击队 “点亮心火”突击队 “青烨忻语”突击队 “陽法江城”突击队 “青马赤行”突击队 “龙腾体科”突击队 “向客之音”突击队 “物韵汕响”突击队 “海韵渔舞”突击队 “科技助农”突击队 “粤西风采”突击队 “虻动未来”突击队 “蔚海拾韵”突击队 “蜂收行动”突击队 提交
1.“青春‘封’播”突击队
团队访谈村支书
“青春‘封’播”突击队奔赴肇庆市封开县,深入调研当地文化资源,绘制“寻迹状元路——莫宣卿状元文化研学路线图”。
团队打造以“岭南首魁”莫宣卿为原型的文化IP,创作“莫宣卿状元文化画册”,讲述莫宣卿的成长故事,并将状元文化IP融入农产品外包装,让农产品营销与文化传播相得益彰;围绕莫宣卿“德勤忠孝”精神,团队拍摄主题宣传片,通过古今对话的叙事方式串联历史与现实,扩大莫宣卿状元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2.“育禾知行”突击队
团队鼓励孩子介绍自己的故事
“育禾知行”突击队走进江门市共和镇,收集当地关公文化素材,开设特色课程“脸谱画关公”,让当地孩子亲手绘制脸谱,将共和镇的忠义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体验。
针对当地务工人员子女暑期教育缺失问题,团队开展“情绪摩天轮”等趣味课堂,为乡村孩子织就一段“七彩”假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为乡村教育与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3.“文溯惠连”突击队
团队记录东坡镇第三届村BA篮球赛
“文溯惠连”突击队前往清远连州市东陂镇,实地走访革命英雄冯达飞故居和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前身)旧址等多处历史建筑,采集19份口述史料共10万余字,探寻东陂镇的乡土文脉。
团队肩扛摄像机,走进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旧址拍摄系列宣传片,生动展现抗日时期南粤学子“爱国救学”的教育坚守与和平年代的教育传承,用青年视角激活历史,打造东陂“视觉名片”。
4.“麒麟古韵”突击队
团队深入研习麒麟舞的鼓点韵律
“麒麟古韵”突击队是由来自中国、拉脱维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学生组成,团队奔赴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莲溪村,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产业调研等方式,探寻传统村落的历史文脉与现代化振兴之路,系统了解莲溪村的发展历程、民俗风情。
团队充分发挥国际化办学优势,采用中国学生“自述”与外国学生“他述”的双重视角,记录莲溪村的振兴成果,助力岭南乡村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让传统村落的历史文脉与现代化振兴之路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5.“养虾有‘稻’”突击队
稻田罗虾吸引众多群众前来购买
“养虾有‘稻’”突击队于今年5月中旬,在茂名信宜市北界镇明堂村的红米黑米稻田中投放3万尾罗氏沼虾苗,开启“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该模式有效构建互利循环的生态系统——罗氏沼虾摄食稻田的害虫和杂草,减少农药使用,其排泄物为水稻提供肥料。
经过80多天的生态养殖,虾苗从1克/条增长到25至40克/条,迎来丰收时刻,首批稻田罗虾上线市场后不到半小时就被抢完,市场反响热烈。团队在实践中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6.“云栖豆乡”突击队
团队在夜香花农业合作社进行直播
“云栖豆乡”突击队奔赴肇庆四会市地豆镇,深入水车旭和农场,调研凤梨园科技应用,实现精准调控花期,提升产业效益;走进程晖农业合作社的夜香花种植基地,倾听农户心声,化身“新农人主播”,为夜香花开拓线上市场;关注彩明窑非遗文化,与非遗传承人梁裕章对话,探讨传统工艺与现代发展的融合路径,用实际行动为乡村生态治理和特色产业兴旺添砖加瓦。
7.“点亮心火”突击队
团队用AI分析画作帮助孩子了解自身性格
“点亮心火”突击队奔赴肇庆市封开县、怀集县,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绘画心理疗法、智慧教育平台等多元化手段深入“两县六镇八校十地”,为乡村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专业动能。
团队设计“非遗文化+心理疗愈”课程进校园、举办“心理科普+AI实操”培训下基层、开展公益心理体检服务活动惠社区,打造“学生-干部-群众”三级联动服务体系,累计触达5000余名目标群体。
8.“青烨忻语”突击队
团队进行线上直播
“青烨忻语”突击队奔赴茂名信宜市,与信宜文创馆合作,创新“直播带货+夜市摆摊”——线上线下双驱动模式,赋能产品推广。
其中,文创产品包括承载当地赶集文化的“趁墟系列”盲袋冰箱贴、银妃三华李国风书签等“国潮”风格产品,推广信宜飘色、竹编、玉雕等传统技艺。团队用“青言青语”讲述百年传承的故事,助力信宜非遗文化以年轻方式“出圈”。
9.“陽法江城”突击队
团队在少林学校演绎模拟法庭
“陽法江城”突击队走进阳江少林学校,开展了一场融合“普法讲座+模拟法庭+互动游戏”的法治宣教实践活动。
其中,突击队通过生动实用的普法讲座、沉浸式模拟法庭体验以及紧张刺激的知识竞赛,为学生们量身打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法治教育课。
活动旨在帮助青少年掌握法律知识、学习自我保护技能,筑牢尊法守法和自我防护的双重防线。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赋能青少年普法教育,助力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法治阳光照亮青春成长之路。
10.“青马赤行”突击队
团队在访谈选调生
“青马赤行”突击队紧扣“青年人才服务基层”主题,前往广州、佛山、茂名、中山等地,围绕青年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实践成效、面临挑战与发展诉求开展调研,通过实地勘察、入户走访、听“板凳会”等形式,先后与驻村选调生、普通村民面对面交流,解码选调生实践历练与乡村善治互促共进的生动过程。
团队开展超百人次深度访谈,整理超80万字语料文字,形成多份调研报告,帮助广大青年进一步认识基层工作,以青年姿态挺膺担当,投身基层建设。
11.“龙腾体科”突击队
孩子们在团队指导下进行舞狮练习
“龙腾体科”突击队携手天河区龙狮运动协会、珠村文华弘义堂龙狮团,以醒狮文化为核心,从醒狮步法精修入手,带青少年练高狮腾跃、六点方位转换、麒麟步三抛等经典动作,还设计“舞狮体验”“文化讲堂”等互动环节,带孩子们体验拜狮仪式、制作折纸醒狮卡,让孩子在指尖折叠中悟狮艺精髓,沉浸式触摸醒狮文化。
团队从马步颤抖到腾跃生风,带领青少年在社区舞台绽放醒狮风姿,让非遗文化在新一代少年心中“扎根”。
12.“向客之音”突击队
团队承办的陆河“百千万工程”草坪音乐会现场
团队承办的陆河“百千万工程”草坪音乐会现场
“向客之音”突击队连续两年深耕汕尾市陆河县美育,走进23所乡村学校,深入访谈101位师生及非遗传承人,调研当地美育资源、文化传承及乡村教育发展状况。
团队开发了“五育融合”的客家课程25种,授课241课时,服务学生120人;以“音乐+科技+文旅”的创新模式联动汕尾、梅州、广州等17所客家学校,打造客家特色社团,开展活动33场。
今年7月,团队联合陆河宣传部、文旅局及团县委承办了“助力陆河‘百千万工程’草坪音乐会暨暑期旅游文化季启动仪式”,带领学生亮相乡村大舞台,唱响客家新歌谣;指导学生登上汕尾市“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音乐嘉年华舞台,唱响原创客语流行歌曲《天上竹板人间雷》,用青春炙热的歌声唱响对“客家根脉”的悄然共鸣。
13.“物韵汕响”突击队
团队引导学生体验“电”实验
团队引导学生体验“电”实验
“物韵汕响”突击队深入汕尾城区中小学,围绕“热、声、电、力”四个物理现象精心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物理实验课,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奥妙。
用空气炮击倒纸杯、亲手制作潜望镜、用静电开展“小小章鱼接力赛”……团队通过生动的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生活中的科学原理,感受科学的奇妙、体悟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点燃千余名中小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点亮乡村孩子的科学梦想火种。
14.“海韵渔舞”突击队
团队学习舞鲤鱼非遗文化
团队学习舞鲤鱼非遗文化
“海韵渔舞”突击队来到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结合“讲、看、玩”三种方式,用生动的IP形象拉近非遗和日常生活的距离,激发乡村孩子对非遗的兴趣;设计与非遗相关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团队当起“非遗故事讲述人”,让孩子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惠东渔歌、凤舞、舞鲤鱼非遗文化的魅力,为惠东非遗找到了新的生长土壤,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15.“科技助农”突击队
团队在调试设备
团队在调试设备
“科技助农”突击队走进肇庆封开开明村,带着“技术扎根乡土”的初心,在田间地头倾听农户种植痛点——采集数千张病叶数据优化AI模型,为丝瓜田构建精准“数字诊断系统”;放飞“空中哨兵”无人机巡检,试验出一套病虫害“早发现、早防治”的低空方案。他们用“科技+农业”的融汇,守护着绿意田畴。
16.“粤西风采”突击队
团队手持白板进行三语直播
团队手持白板进行三语直播
“粤西风采”突击队走进茂名信宜市北界镇结坡村,结合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邮福兴”红黑米,开展“教学式”直播带货活动。
团队运用中、英、俄三种语言生动介绍农产品与当地乡土文化,并融入“采访答题”等互动环节,巧妙地将直播从“带货”转向“带文化”,有效提升观众对当地红黑米的认知度与购买意愿,用青春智慧创新带货新形势,为“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
17.“虻动未来”突击队
团队进行环保科普讲解
团队进行环保科普讲解
为攻克厨余垃圾处理难题,“虻动未来”突击队带着黑水虻养殖的“生物解决方案”走进汕尾市城区马宫街道开展试验,将厨余垃圾变成“宝贝”。
在试验养殖过程中,团队严控养殖通风环境,适时按量投入厨余垃圾,24小时内厨余垃圾降解率超50%、幼虫存活率超60%,达成试验预期成效,突出体现了黑水虻转化效率高、环境友好型的特点。
团队将前期黑水虻养殖产出的有机肥料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番薯田开展还田实践,检验虫沙对土壤改良和作物生长的优化效果,将“变废为宝”的生态理念在田野沃土中实现闭环。
通过养殖教学、试点投放、虫沙施肥一体化实践,团队向当地村民证明了黑水虻技术在处理本地厨余垃圾上的高效性和可行性,将实验室成果落地乡村。
18.“蔚海拾韵”突击队
团队在调试AIoT浮标监测平台
团队在调试AIoT浮标监测平台
“蔚海拾韵”突击队奔赴汕尾红海湾,带着自主研发的AIoT浮标监测平台,精准投放至指定海域,实时采集盐度、温度等5项关键水质指标和鱼群情况,为渔业生产降本增收提供有力支持。
团队深入新北村,联合村委将监测设备嵌入“万亩蚝田”产业链,已在实践中收集水质数据超5000条,形成3份分析优化报告,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获发明专利6项,并参与制定8项水产养殖标准,以技术壁垒护航成果转化,以实际行动践行“百千万工程”,推动产学研融合,为“蓝色粮仓”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19.“蜂收行动”突击队
团队直播现场开蜂箱
团队直播现场开蜂箱
“蜂收行动”突击队奔赴汕尾市陆河县新田镇,在新田帮扶工作队的支持下,深入蜜源地调研,发现当地土蜂蜜销售存在缺乏年轻化的品牌表达、数字化销售渠道等困境。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采用“直播+助农+文化”新模式,在直播中展示蜂蜜酿制过程、现场开蜂箱、介绍蜜源地生态,让消费者直观感受蜂蜜品质,吸引大量观众下单,为新田土蜂蜜打开销路,让更多人看到深山的好味道。
南方+记者 姚昱旸 李秀婷
通讯员 覃卓霖 胡瑜纯 罗正豪 招洁盈 肖欣 徐博文 叶绮文 梁君乔 鞠馨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