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 吃 到 哭 了

广东共青团 2025-09-22 15:26

昨天,我发现自己竟然是生蚝……于是哭了整整一个下午。

眼泪流得比太平洋还咸,嗓子嚎得像被海浪打磨了一万年的礁石。但是我只能哭到傍晚,毕竟晚上还得去小吃摊整点生蚝,蒜蓉的,得趁热。

上周心血来潮做了个基因测试,报告昨天才到。前面一切正常:智人97.8%,尼安德特人1.2%……

直到最后一行字跳进眼里,我整个人都僵住了:Chengcun oysters(程村蚝):0.847%。数字不大,意义非凡——这不是百分比,是血脉的呼唤!

原来我真的是只蚝!!

这一刻,太多过往都有了答案:

为什么我一紧张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为什么我洗澡时总想往身上撒盐?为什么我看到珍珠就心动?为什么我总在深夜刷海洋纪录片?

原来,是生蚝的基因在我血管里流淌(整理衣襟)。

我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和热心摊主交流: “老板,来30个生蚝,要肥的!谢谢。”

老板:“要不要帮你开壳?”

我:“开吧,反正我们生蚝一族,最讨厌半生不熟的人生。”

咕噜噜~咕噜噜~(这是我向同胞们致敬,同时分泌口水的声音)血溶于蒜蓉,奔流不息。

重生之我是蚝王

感谢看到这里的你,以上内容纯属虚构,只是小编写推文太馋导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俏皮)。

(正色)说到这儿,不得不问。

到底有什么加入“蚝门”的办法,实现生蚝自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蚝事发生”实践团的“蚝仔”们绝对有发言权!

团队成员们虽然年轻,却已经将“蚝门世家”经营得风生水起!今年暑假,“蚝仔”们再度集结,来到了中国“蚝乡”——阳西县程村镇,准备密谋一起“蚝门”行动!

谁说生蚝只能吃吃吃?看大学生们如何玩转“蚝”门,让传统产业也变得超有料!

他们不仅实地拍摄生蚝从养殖到加工的全流程和当地文旅地标,还打造出《重生之我是蚝王》《蚝生》等趣味视频,以及《一壶“蚝”事》《蚝生日记》等精品图文。通过多平台联动推广,让程村蚝的故事破圈传播、乘风破浪,精准触达每一个“吃货”和文旅爱好者的心。

团队还结合当下文旅热点,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蚝运仔”IP形象,并以此衍生文创产品,助推“中国蚝乡”金名片闪耀绽放。

为拓宽“程村蚝”特色产品销售渠道,“蚝事发生”实践团还通过直播形式推广“程村蚝”产品。

“蚝仔”们化身“蚝文化推介官”,不仅深入讲解程村蚝优越的生长环境与丰富的营养价值,还现场演示蚝饼煎制、蚝丸烹饪等特色吃法,以真实试吃感受直观展现产品品质。

用脚开路,用嘴挖料。在实践中,“蚝仔”们用属于“Z世代”的年轻表达,打造出一套“文化+产业+融媒体”的组合打法,带着“致富蚝”从海洋走向云端、从地方特产变为文化符号。

当“中国蚝乡”的“蚝”故事被更多人听见,这里的“蚝”不止让百姓的钱袋子更鼓、日子更甜,更以产业振兴的“好”势头,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南海之滨愈发清晰可触。这“蚝”与“好”的交响,为程村蚝产业升级注入了满满的青春能量。

听说有群小年轻,在牧场“种珍珠”?

在覃斗镇流沙湾海域上,有一群格外打眼的“水手”,有的拿起母贝在操作着什么,有的围在一起商量着什么……

他们,正是来自“南珠先锋”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深入海水珍珠主养殖区一线,潜心修炼“养珠大法”,培育优质南珠,用青春和“脑洞”为流沙村的珍珠产业“镶”上闪闪发光的未来。

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村被誉为海水珍珠贝“超级大本营”,其生产的“流沙南珠”浑圆凝重、品质绝佳,被称为“珍珠之首”。该地依托水质优良,饵料丰富的天然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珍珠养殖产业。

但即便如此,海水珍珠贝在育珠期间,贝体和贝笼表面的附着生物影响马氏珠母贝的生长速度,降低珍珠的产量和质量、气温过高导致育珠贝死亡等问题,都给珠农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种”出一颗好珍珠,绝非易事。

想要珍珠又多又好,关键在于提升母贝的质量与存活率——而广东海洋大学培育的优质“马氏珠母贝贝苗”,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该品种抗逆性强、成珠潜力高,为稳定产珠、产出好珠提供了坚实的种源基础。

为帮助珠农更好起步,“先锋”们先细心将培育好的贝苗从附着基上洗下来,赠送给养殖户,这份“科技礼”,有500多万粒。

同时,他们还将课堂搬进渔村,联合企业搞培训、发放技术手册,带珠农们学习珍珠分选、监测养殖区水质等理论和实操知识。

养好母贝,就要给它们做“微创”手术了。

插核——工人们将珠核和外套膜小片放入母贝体内,再送去海里培育。

但夏天高温,刚经过“插核”的母贝容易扛不住热。

为破解高温导致珍珠贝插核成活率低的难题。广东海洋大学创新“内湾+外湾接力育珠”模式,并配合“篮子鱼清贝技术”,让珍珠贝成活率飙升50%以上。

内湾

外湾

闪闪发光的珍珠背后,凝聚着太多的努力。“南珠先锋”实践团队和珍珠贝养殖户、广东海洋大学广东雷州海水珍珠科技小院肩并肩站在这片海,一起种下向海而兴的种子。

正如队长苏芹所言:“那片珍藏的珍珠贝残壳,承载着流沙湾的晨昏与奋斗,也让我明白以专业为基、以热爱为翼,才能在乡村振兴浪潮中沉淀出新时代南珠的光芒。”

当“蚝仔”们踩过程村的新路,沾过生蚝的腥甜。

当“南珠先锋”们,望着贝笼从海水中缓缓升起,带着咸湿的海风与海洋的馈赠。

这条路与这片海的尽头,是无数双手共同托起的、闪着微光的未来。

海风依旧咸涩,脚下的路却已不再泥泞。

广东青年们将继续循着海洋的脉络,在“百千万工程”的蓝图里,写下更多向海而生的奇妙故事。

来源:广东共青团(部分素材来自广东海洋大学、GDOU水院青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二师青年、广州日报)

编辑:喜欢蒜蓉烤生蚝的Tsuki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