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商到平民,江门籍侨胞撑起抗战侨捐“半边天”

作者 叶芷晴 2025-09-03 12:26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80年前,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全球江门儿女纷纷出钱出力,筑起抗战长城。他们虽散居异国,其中不乏生计维艰者,却始终怀抱对祖国最深沉的情感,毅然与万里之外的同胞共赴时艰。据统计,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14年间,华侨捐款总数超13亿元国币,其中江门籍侨胞捐了6.8亿元,占侨捐总额约一半。

早前,“万里同心——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特展”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开幕,吸引观众前来。郑琦 摄

早前,“万里同心——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特展”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开幕,吸引观众前来。郑琦 摄

侨团侨领组织发动募捐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启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自此,山河泣血,国土沦丧。

千万里之外,江门籍华侨华人闻此噩耗,无不心如刀绞、血沸如涛。抗议的呐喊、募捐的奔走、归国参战的决绝——他们以最炽热的方式,让世界听见了中国的不屈与愤怒。从南洋到西洋,从名人到平民,侨心同频,织成一幅磅礴的救亡图卷,写下华侨史上空前团结的动人一章。

纽约华侨抗日示威游行。资料图

纽约华侨抗日示威游行。资料图

在东南亚,江门台山人黄洁以他担任印度尼西亚巨港华侨金业互助社社长身份,号召华侨捐钱捐物,支持国内抗日,救济沦陷区难民。在黄洁等侨胞的大力支持下,抗战期间,印尼华侨汇寄回中国的捐款达400多万盾。

在美国,华侨为“航空救国”行动的捐款就达200万美元。1937年至1945年,美国华侨捐献的飞机就有60多架,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台山华侨所捐献。

在世界各地,当地江门籍侨胞纷纷参与组建抗日团体,通过宣传抗日、组织募捐、购买抗日债券等方式,号召广大华侨为祖国抗战贡献力量。江门开平籍侨胞司徒美堂更是毅然辞去公职和私职,奔走美国、加拿大、古巴等国宣传募捐,号召华侨“一致团结,出财出力来援助祖国抗战”。

司徒美堂。资料图

司徒美堂。资料图

如司徒美堂一样,侨领和华人企业家是各侨团华社的中坚骨干。他们纷纷以身垂范,踊跃带头捐献大额善款。比如台山籍美国致公堂领袖阮本万个人捐资30万美元,旅美柯利近省华侨救国统一会主席、新会籍华侨李廷栋筹捐36.3万多美元,等等。

江门是“明星之乡”,江门籍影视明星在抗战时期通过义演、捐资等方式支援抗战。

1937年后,开平籍演员关德兴辗转在香港、旧金山、檀香山等地开展抗日宣传,将义演所筹善款和赈济物资悉数交付国内。1996年,他在垂暮之际告诉友人:“自问我一生之中,最有意义的事是抗日救亡。”

祖籍台山的首位华裔国际影星黄柳霜,虽身处璀璨星光之下,却从未忘记故土正遭受的战火煎熬。她为祖国捐献紧缺的药品,拍卖收藏的礼服和珠宝,还将出演《轰炸缅甸》和《重庆夫人》这两部反日电影所得的片酬全数全部捐出。侨乡儿女的赤子心,闪耀在银幕内外。

黄柳霜。资料图

黄柳霜。资料图

侨批见证凡人微光

海外华侨的捐款抗战活动,如潮涌般席卷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中间,固然有振臂一呼、慷慨解囊的侨领富商和社会名人,但托起这一片爱国浪潮的广泛力量,是成千上万默默无名的工人、店员、洗衣工、小贩……他们在异国他乡早出晚归、辛苦谋生,却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将浸透血汗的微薄收入汇向祖国。

而被称为“跨越山海的家书”的侨批,记录了这些平凡江门人的拳拳爱国心。翻阅抗战期间江门籍侨胞与家乡亲人的来往书信,字里行间涌动的是他们对故国烽火的深切挂念,是甘愿以身许国、虽死不辞的铮铮誓言。这些穿越战火的文字,不再是简单的家书,而是一个民族危亡之际,海外赤子最炽热、最勇敢的告白。

一纸家书就是千钧誓言。抗战爆发后,台山籍美国华侨伍丹谷毅然将几年节衣缩食积攒下的血汗钱,全部用于购买救国公债。他曾多次收到家人寄来的催银信,心中非常愧疚,但并不后悔。在给妻子的家书中,他写道:“现在我们中国人,要先国而后家,然后我们的民族才可能在世界上求生存。国亡家何在?”

台山资深侨批研究者李柏达收藏的1939年伍丹谷寄回台山冲蒌龙华里家书。

台山资深侨批研究者李柏达收藏的1939年伍丹谷寄回台山冲蒌龙华里家书。

舍小家为大家的案例,数不胜数。台山籍旅美侨胞李耀池的母亲,要求他将祝寿批款捐给祖国。李耀池在向时任台山县长黄启光转述其母捐款意愿的信中写道:“目前报国刻不容缓,况且将士受伤,急待救济。前方士兵寒冷,宜用棉衣抵暖,千祈将祝寿之款节俭,捐为救国之用。”

像伍丹谷和李耀池这样的江门籍侨胞,在当时还有很多。在1939年江门鹤山籍美国华侨方文仕写给岳父陈以楷的信中就提到:“现下各埠中华侨非常热心,尽量捐款,以救祖国之危亡。”

在众多捐款抗日救国故事中,郑潮炯的事迹尤为动人。1940年,在南洋谋生的江门新会籍华侨郑潮炯和妻子决定将刚出生40天的儿子卖给一位华侨商人作为养子,换来80元钱,并将这笔钱全部捐给了抗日筹赈会。罕见的卖子救国义举,轰动了当时南洋的华人社会,带动了华侨捐款抗日救国。

图为郑潮炯。郑维雄供图

图为郑潮炯。郑维雄供图

因为对儿子的思念,在抗战胜利后,郑潮炯夫妇就开始到处探听、寻找儿子的下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直至1965年2月下旬的一天,郑潮炯收到一封来自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的信函,这是一封特殊的“回批”,详细告诉了郑潮炯夫妇关于他们的儿子的近况。后来,分开20多年的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早前,郑潮炯的侄孙郑维雄特意回到家乡江门,到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观看“万里同心——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特展”。他感慨:“海外侨胞支持抗战的精神一定会继续传扬。”

撰文:叶芷晴

◎相关链接

80年前的五邑儿女,一切为了侨乡,一切为了祖国

编辑 钟惠琳
校对 符如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