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之间“拆弹”,腹腔镜下“造胃”。今年,东莞市肝胆医院(南城医院)成功完成两例高难度胃癌根治术。其中一例为中期胃癌伴肿瘤大面积转移,另一例为晚期胃癌侵犯食管下段,手术均面临极高难度。目前,两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正逐步重返正常生活。这两例高难度手术的成功,体现了该院在胃肠外科领域的高超技术水平及多学科协作能力。
新生,从一句承诺开始
“再也不碰一滴酒,否则对不起救我的医生护士。”
这是来自山东的陈先生最朴素的誓言。今年3月,因严重便秘来到东莞市肝胆医院(南城医院)的他,被诊断为胃癌中期。
患者表示,因家庭关系紧张、生活不如意,让他早已将健康置之度外。为躲避现实、麻痹神经,他每天都要喝一斤白酒,而且饮食也极不规律。这成为患上胃癌的罪魁祸首。
得知病情时,他想过自暴自弃。但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让他坚定治疗。
3月19日,腹腔镜全胃切除根治术如期进行。据介绍,术中的情况比医护团队预想的更为凶险——肿瘤已发生大面积转移,最致命的是,转移的淋巴结像干涸的泥巴,紧紧包裹着供给胃部的所有重要血管的“根部”。
这意味著手术团队必须在腹腔镜下,完成“树根剥泥,不伤分毫”的极限操作。每一毫米的剥离都如履薄冰,血管一旦破裂,出血将难以控制。
更关键的是后续的“人工胃重建”——医疗团队截取患者自身一段小肠,通过精细吻合构建出新的“胃囊”,以替代胃的部分储存与消化功能,显著降低术后反流和营养不良风险。
最终,肿瘤及转移淋巴结被彻底清除,重要血管均得到有效保护,人工胃也成功建立——一场高难手术,圆满成功。
“顶梁柱”的战争,无影灯下的“持久战”
“可以手术,能治。”——东莞市肝胆医院(南城医院)党总支书记王三贵的这句话,成为患者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44岁的吴先生(化名)是家里的“顶梁柱”。今年4月,一纸“胃癌晚期”的诊断书,让这个“顶梁柱”瞬间坍塌。两个孩子尚且年幼,他无法想象自己倒下的后果。绝望中,他辗转找到医生王三贵。
手术前夜,他平静地向妻子交代了“后事”,叮嘱女儿努力读书。尽管内心充满恐惧,但为了家人,必须把恐惧变成背水一战的勇气。
4月28日,无影灯下,是全神贯注的屏息凝神;屏幕之上,是毫厘之间的生死交锋。
由于肿瘤已侵犯食管下段,必须牺牲部分食管才能完成吻合,要在腹腔镜下完成高位切除和吻合,对手术者的技术与耐力均是极大考验。手术团队在腹腔镜下精细分离、精准缝合,与时间赛跑,与疲劳对抗。
当胃癌被完整切除取出,人工胃成功重建,手术顺利结束时,所有人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对于手术团队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台高难度手术,更是对一个家庭承诺的兑现。
截至目前,两个患者均已出院4个多月,顺利完成四周期化疗。令人欣慰的是,他们未出现明显化疗副作用,如脱发、恶心呕吐等,食欲逐渐恢复,体重稳步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正逐步重返正常生活。
技术核心:为何这两台手术堪称“天花板”?
据介绍,“腹腔镜下全胃切除+人工胃重建术”是胃肠外科领域的技术高地,其主要难度集中于三个方面:
1.解剖结构复杂:
胃部血供丰富,周围密布重要血管(如腹腔干、脾动脉、胃左动脉等),手术中需在狭小空间内精准分离、结扎多条血管,任何失误都可能引发严重出血。
2.淋巴清扫范围广:
胃癌根治术要求彻底清扫胃周及腹腔血管周围的淋巴组织,操作需在深层解剖层面进行,且必须保护周边胰腺、脾脏、胆道等器官。
3.“人工胃”重建难度高:
切除全胃后,需将食道与空肠进行吻合。构建出具有储存和初步消化功能的“新胃”。该操作在腹腔镜下完成,对术者缝合技术、血运判断及功能重建理念都提出极高要求。
头雁效应:多学科协作推动技术发展
两例“腹腔镜下全胃切除+人工胃重建术”的成功,离不开东莞市肝胆医院(南城医院)近年来在消化系统肿瘤诊疗中心的全面建设。
自2022年增挂“东莞市肝胆医院”牌子以来,医院持续聚焦肝胆胰胃肠肿瘤领域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专家、升级医疗设备、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MDT),实现技术、人才与资源的深度融合。
目前,医院已形成以肝胆外科为龙头,消化内科、肿瘤科、影像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格局,海扶微无创医学中心、介入科、神经外科等学科也实现“填平补齐”,共同为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实施筑牢根基,助力南城打造“首善之区”、护航“健康东莞”建设。
撰文:郑家琪 欧雅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