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全球创新集群:湾区的机遇与广州的担当

作者 李鹏程 2025-09-01 18:02

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跃居榜首。这一历史性突破,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广州在全球化创新格局中迎来的一次重大机遇。

该排行榜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科学论文发表量,以及今年新增的风险资本交易量。

PCT申请量方面,深圳—香港—广州占全球总量比重为9%,仅次于东京—横滨(10.3%),远高于第三位的首尔(5.4%)。科学论文发表量方面,“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占全球总量的2.4%,位居前三强。风险资本投资活动重在帮助捕捉科技知识如何转化为初创企业,并最终在市场上转化为新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深、港、广三地的成绩同样可圈可点。

对大湾区而言,三城联手正是“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孵化—国际市场”创新链的理想组合,凸显了“合作大于竞争、互补优于重复”的城市格局。香港强在国际化、金融与法律服务,深圳强在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化能力,而广州则强在科教资源、产业基础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全球第一”的背后,广州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强市战略的成效正在显现。

平台体系“硬支撑”,锻造创新策源力。目前,广州已成为全国唯一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创平台的城市,形成的“2+2+N”平台体系覆盖各类国家级重点平台共50余家。

科研投入“组合拳”,激活创新加速度。原始创新阶段,广州首创“市校(院)企”联合机制,财政每投1元撬动社会资本8元;成果转化阶段,广州深化科创领域“补改投”试点,推动财政补贴向股权投资转变;产业创新阶段,设立1500亿元产投母基金、500亿元创投母基金,以及100亿元天使母基金。

人才引育“实举措”,构筑创新生态圈。广州为人才成长铺设“高速路”,施行“启航—续航—领航”阶梯培育计划;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引进一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外籍人才有量身定制的“高精尖缺”认定标准,提前完成“十四五”引才目标。

此次登顶,给广州带来了三重机遇:一是进一步提升广州在国际创新版图中的能见度和话语权,吸引更多国际组织、顶尖人才和创投资本落户;二是推动广州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兴产业集聚,实现从“制造之城”向“智造之城”跃升;三是通过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助力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站在“全球第一”的新起点,广州将继续发挥“老大哥”的格局与担当,不以争夺资源为导向,而以共建共享为路径。同时,更应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开放协同、久久为功,与湾区兄弟城市一道,书写中国创新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评论员 李鹏程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