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是“深圳星”发现50周年的纪念日。
时间回到50年前,1975年3月17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数亿公里的太空中,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1991年,它被正式命名为“深圳星”。
深圳市天文台于2025年2月17日晚观测到“深圳星”,距离地球约5.356亿公里。
深圳市天文台于2025年2月17日晚观测到“深圳星”,距离地球约5.356亿公里。
“深圳星”是一颗环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1975年由青年女天文学家汪琦观测发现,经多国天文学家观测证实,被授予永久编号2425号。1991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这颗小行星正式以“深圳”(Shenzhen)命名。
星汉灿烂,岁月如梭。“深圳星”见证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辉煌历程,也成为深圳创新精神的象征。
在银河系璀璨的满天星中,与这颗“深圳星”共存的,还有闪耀的“深圳造”卫星。
200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深圳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在深圳建立航天基地。一年后成立的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拉开了深圳“航天梦”的序幕。
2011年底,深圳东方红研制的第一颗卫星——试验卫星四号按时出厂并顺利升空通过在轨测试。
紧接着,全球首颗脉冲星实验卫星、国内首个批量生产微小卫星星座、深圳首颗出口国际卫星、国内首颗极地探测遥感卫星……一连串飞出来的第一,闪烁着深圳东方红在微小卫星发展征程中迸射的星辉。
此后,通信、导航、遥感三大卫星系统发展迅速,自2017年以来,“通导遥一体化卫星”的研制成为全球航天竞争热点。
在2021年底,北邮深研院在全球首次将移动通信核心网部署于在轨卫星上,实现了卫星参与网络协同控制方面零的突破,也为手机卫星通话打下了基础。
目前,深圳已形成包括卫星制造、运营、关键零部件和应用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如卫星研制领域的东方红,卫星建设和运营方面的亚太星通,关键零部件的华大北斗、华信天线等,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居国内领先水平。
依托信息技术优势,深圳在卫星导航终端整机研发和生产领域的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囯首位,生产制造的民用车载卫星导航仪占全国 40%以上的市场份额。
此外,还聚集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北斗应用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一片全新的商业航天发展高地,正在深圳逐渐成形。期待未来一系列行业新动态,让深圳的航天梦“终抵群星”。
撰文:徐怀
来源:部分资料来源深圳天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