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条视频指出“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发生事故致人员伤亡”。
此前曝光于网络的视频及图片显示,安徽一新能源车撞上高速公路中间护栏起火燃烧,另有被烧毁的车架显示事故车辆为小米SU7,车头已经基本全毁。
有自称系车乘人员家属的网友表示,“3月29日晚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电池爆燃,车上三人烧没了。”
家属称未收到慰问反馈
小米官方回应六大疑问
昨日中午,小米官方在微博发布了事故细节。
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
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而车主方面表示,事故发生的第四天,小米公司暂时没有与家属联系。事故发生时,车上三人曾是同学,事发时已接近目的地高速出口。事故当晚22时许,其女友与他还有联系。
“跟女友相识多年,两人只差一个婚礼。”车主介绍,其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于武汉交付,他与女友均是小米的忠实粉丝,他本人长期在深圳,购买车辆的目的是方便女友出行。
与此同时,家属也发布微博表示对事故的发生存在疑问:为什么车辆在撞到护栏后会自燃?为什么车门会锁?
4月1日晚,雷军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回应“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全文如下:
随后,该事故遇难者母亲在雷军文后留言:“希望说到做到...”
当晚,小米汽车也发文《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回应争议。
1
网上传闻,安徽事故发生后,
小米官方为什么不联系家属?
碰撞发生后,我们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到非车主本人在驾驶。
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30日,我们的专项小组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我们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3月31日,在警方指导下,我们尝试于4月1日下午与家属会面。截止此次答网友问发出时止,我们仍在等待会面通知。我们将在警方的许可与指导下,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2
网上有说法称,
事故车辆已经被拉回北京?
这一说法失实。事故发生后,警方随即介入调查。截止目前,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
3
事故发生时,
路况和车速情况是什么样?
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4
车辆发生事故后为什么会起火?
事故发生后,当地警方随即抵达现场,全面介入调查事故,目前仍在调查中。
基于目前已知情况,我们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目前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5
事故后,车门是否能打开?
我们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
目前,就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没有准确的结论。
6
事故发生时,
AEB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
本次事件中,NOA提示「注意障碍」后已启动减速。约1秒后,驾驶员接管,NOA功能退出了。
小米SU7 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事故的最关键的
两大疑点尚未解决
本次事故中最关键的两个疑点,也是家属提出的两个疑问:为什么会燃烧、为什么车门打不开尚且还没解决,还需要拿到事故车辆后才能进一步调查。
而对于汽车发生燃烧的问题,与当初小米SU7提到的电池电芯倒置的安全保障宣传口径似乎出现偏差。
小米汽车在发布会上首次发布了这项电芯倒置技术,泄压阀朝下,极端情况下,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
另外,小米SU7电芯还有17层高压绝缘防护,电芯侧面填充165片气凝胶,最高可抵抗1000℃高温。具备主动冷却技术,双大面冷却面积高达7.8㎡,是行业水平4倍。
但此次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标准版本车型,并没有配备电芯倒置技术。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案例中,小米SU7出现重大撞击,即使电池电芯倒置,火势蔓延至车身也仅是时间长短问题。这也为动力电池安全再次敲响警钟。
而车门为什么无法打开的问题,有可能是汽车本身存在问题,也有可能是碰撞导致车身变形,门被卡住。
近年来,新能源车辆遇上撞击后,无法打开车门、电池自燃等情况屡屡发生。
某车企研发人员表示:“车门锁有两级,正常情况下,若车内人员按下车门解锁键,或者系统控制解锁,车门的二级锁是松开的,此时车内人员从车内拉开车门,或者外部人员从外把手拉车门即可打开车门。但如果车辆发生翻滚或者出现外力撞击车门本体时,车门的一级锁将卡住,此时的车门将无法自动解锁。”
小米用户手册显示:“当全车上锁后,如车门内解锁按钮失效或遇紧急情况需要开启车门时,您可以拉动车门内应急机械拉手,应急开启车门。”
也有可能因遇难驾驶者并非车主本人,不熟悉车辆,在慌乱中无法找到开关。
有研发人员表示,传统燃油车门把手设计是通过拉动拉线再带动锁块的机械结构,而小米SU7的门拉手是靠电机带动锁机完成车门开启动作,轻触开关隐藏在拉手中,以此还原常规机械拉车门的动作。
这就可能出现,若车辆发生剧烈碰撞,蓄电池出现断开或故障,车门或因缺电没有办法解锁。
但具体原因如何,目前仍需要等待现场完整数据才能还原事故细节。
辅助驾驶也要人驾驶
营销再好也要安全保证
不过从我们车主的角度来说,智驾成为了一件需要引起注意的事情:智驾究竟安不安全?
小米公司的官方声明显示,从小米的高速智驾模式,到驾驶员手动接管,时间间隔仅 1 秒钟。在高速驾驶时,一旦驾驶员分心,短短的 1 秒钟根本来不及做出恰当反应。
自2016年特斯拉推出自动驾驶功能以来,国内外(包括美国)已发生多起高速公路场景下的典型案例,这类事故的责任认定存在复杂性。
回归这次的交通事故,其本身是具有普遍性的,因为即使是燃油车也会发生爆炸、碰撞挤压车门变形导致打不开的状况。
但争议焦点在于新能源车用户高频使用的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该功能通过方向盘自动转向等技术,容易在长时间高速行驶中让驾驶员产生过度依赖。
理论上驾驶员只需及时接管即可避免事故,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车辆控制系统已非完全人工操控:传统车辆由驾驶员直接控制油门/刹车,而智能汽车的操作往往需经过预控制器(或决策系统)的计算后执行指令。
第二,技术不成熟性:软件系统复杂度极高,存在潜在风险,且数据来源于车企自身提供,但又是作为事故调查的主要依据。
如今,国内新能源车企都在比拼智驾有多么智能,各种发布会和演示视频所炫耀的高级智能,导致一些消费者产生了“自动驾驶已经成熟” 的认知误区。
社交媒体上频发的双手脱离方向盘、甚至车内睡觉等危险行为,正是这种认知偏差的现实映射。
但是智驾(辅助驾驶)之所以叫“辅助”,归根结底还是人不能脱离对汽车的掌控。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总不能把自己的安全掌握在AI科技的手里吧。
而车企同样也需要将汽车的安全重视起来。
小米公司一向以互联网营销见长,小米汽车的成功,网络营销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雷军作为电子科技产品的创始人,跨界制造新能源汽车一举成功,令人敬佩。
但新能源汽车的本质是一辆车,乘客的生命安全是汽车的底线。小米造车,必将经受其他新能源车企经历过的相同考验。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那么“卷”,只有经受住了社会舆论的严格监督,才能真正实现从“现象级品牌”到“世界级车企”的蜕变。
你觉得这次事故是什么问题导致的呢?跟最最在评论区讨论一下吧!
编辑:Selex
图文来源: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观察者网、第一财经、澎湃新闻、@小米汽车 官方微博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东最生活出品,转载请联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