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逃鲨和托孤!科考团队揭开雷州湾白海豚家族传奇故事

遂溪政法 2025-03-14 18:22

自2013年起,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研究员李松海所带领的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团队针对雷州半岛东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开展了长期监测计划,目前仍在持续监测中。今年1月,该团队发表在《Animal Behaviour》(动物行为)的论文中提到这一种群不仅形成了自己的“村落”,还保持着稳定、长久和紧密的联系。

一头中华白海豚正在水面上嬉戏玩耍。姚志豪 摄

三万年的潮汐涨落

会将怎样的生存智慧镌刻进

中华白海豚的基因?

跟随深海所研究团队的镜头

我们“潜入”湛江海域

见证这场生生不息的“海洋文明”


四大家族

正月里的雷州湾春潮涌动

当岸上的人们忙着送上“开工大吉”的祝福时

海面下也在上演震撼的“开年大戏”

一头身上有几道明显咬痕的中华白海豚

正在“乘风破浪”

它的编号是LZ-0376

是科考人员口中那头“大难不死”的海豚

因为它至少在两次鲨鱼攻击后死里逃生

堪称家族中的“女汉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代表团再次向公众发出邀请,邀请大家到珠江口、雷州湾来看中华白海豚。目前,广东共有6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其中,位于湛江雷州湾的是世界第二大中华白海豚种群。

“就像客家人的围屋村落,它们形成了四个稳定社群。”深海所副研究员林文治指着航拍图解释:占据南部海域的“林氏社群”规模最大,其余三个社群则由北至南命名为“李氏社群”“陈氏社群”以及“刘氏社群”,还有个特立独行的游离小队被命名为“mino”(意为少数派Minority)。

研究论文中的居留率分析显示,雷州半岛白海豚的迁出率极低,仅为0.00028,表明该种群具有高度的定居性和显著的区域忠诚性。

各“村落”的领地犬牙交错,就连同一个地区的海豚,也有各自的活动区域,“村落”的成员偶尔也会互相“串门”,但南北家族竟保持着“老死不相往来”的神秘传统。

而LZ-0376身上的咬痕

正正就是社群之间“串门”的证据

在出海过程中,研究人员曾记录到23头白海豚被大型鲨鱼攻击过,有些甚至被攻击过多次,其中有17头都是陈村村民,它们用满身伤痕换来了“鲨口逃生冠军”的称号。

“难道是陈村村民比较‘可口’?还是因为它们离鲨鱼更近?”

“这里画了一些交叉的线,代表着水深超过20米。”科考人员绘制的湛江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分布图上清晰展示着,陈村位于硇洲岛以南,村口有一条堪称天然“送餐通道”的深沟,在深海晃荡的鲨鱼可能会顺着深沟进来觅食,使得陈村村民们被迫开始“大逃鲨”,也让它们个个练就了“凌波微步”的绝技。

李氏和林氏外围有浅滩包围,鲨鱼过不去;刘氏则更幸运,直接拿挡在前面的陈氏领地当“防鲨盾牌”。至于跟LZ-0376一样的另外5头非陈村成员的“受害豚”,大概都是闲着没事儿去陈村转悠然后被咬的。

陈氏社群结伴出游。林文治 摄

与人类不同的是,中华白海豚的“村落”之间没有高山、河流之类的地理屏障,以追踪到的海豚单日移动数据为证,它们的日均移动范围能跨越数十公里,而李氏和林氏之间仅隔不到50公里。

“它们之间互不往来,原因只能总结为可以去,但不想去,至于不想去的原因,我们暂时还不清楚。”科考人员表示,这种刻在基因里的边界意识看似固执,实则是穿越三万年的生存智慧……


育幼联盟

当正午的阳光穿透海水时,一对粉灰色的身影在翡翠色水面上划出优雅的弧线,这是“湛江分会”里最容易辨认的海豚之一——“花卷”,它正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在雷州湾偏北海域活动。之所以取名“花卷”,是因为它的背鳍被渔线割断了,呈卷曲状态,它是陈氏家族的一员。

新生的小海豚身上还有在胎里蜷缩留下的皱纹,因为尚未学会自如地游泳,小海豚无法像妈妈一样优雅地只露出背鳍和呼吸孔,而总会将整个脑袋都探出海面。

新生的小海豚身体上布满胎褶。林文治 摄

此刻的母豚宛如漂浮的珊瑚礁,静静悬浮在幼崽的冒险半径中心点。当渔船驶过它们身边,“花卷”及种群中另外几头成年个体会迅速形成独特的“育幼联盟”,将海豚幼崽保护在“联盟”的中心位置,使其免受螺旋桨和渔网的威胁。

“去年8月,在短短几周时间里,我们在湛江连续记录到了7头新生的小海豚。”回看过去一年的数据,深海所研究团队在湛江海域共记录到12头中华白海豚新生儿。

“湛江分会”里最容易辨认的海豚之一——“花卷”。林文治 摄

然而

就在同一片海域

另一位母亲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

诠释着舐犊情深

在东寮岛东海岸,一头奇怪的中华白海豚吸引了科考人员的注意,它长时间地停留在海面上,似乎没有任何入水的意思,奇怪的地方在于海豚是用肺呼吸,因此需要重复入水、出水才能完成换气,而中华白海豚通常完整换气后会潜水3—5分钟。

“慢慢靠近后,我们才发现它的背上驮着一头死亡的幼豚,又或者说,驮着一张皮和几根肠子——幼豚已经高度腐烂,骨骼、肌肉和大部分脏器都已经丢失,仅有脂肪层连接着韧性比较大的消化道。”林文治指着照片介绍道。

原来这头成年海豚浮在水面,只是为了和她的幼豚待在一起。此时,没有人敢去打扰这位海豚母亲为孩子举行的自发告别,大家选择在远处静静观察。

次日,在约30公里外的位置,科考人员再次见到了这位海豚母亲。

背负孩子游动并不容易,还要随时避免孩子被海水冲走,从小海豚的腐烂程度来看,这位母亲已经不眠不休地背负孩子月余。

小海豚已经死亡,但母豚不停将它顶出水面,不愿让它沉入水底。林文治 摄

林文治介绍,母豚坚持背着幼豚,就意味着她放弃了捕食和休息等其他正常行为。如果缺乏其他同伴的帮助,这种哀悼行为持续时间过久时,母豚的健康就有可能受损。

“这样的行为在湛江并不算少见,通常我们不会介入动物的行为,但由于接下来海况会转差,我们希望能帮助母豚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经过激烈的辩论,科考队员们最终还是决定把幼豚尸体取走安葬。

此时,母豚突然如离弦之箭般破浪追来,身旁还跟随着另一头年轻个体,据年龄推断是它大一点的孩子。随着船速逐渐增加,这头雌性白海豚仍在快艇划出的尾流后倔强追逐。科研人员心怀敬佩地目视这位母亲,直至它消失在视线之中……

在这几年的调查中,科考团队数次遇到这样让人心碎的场景,而稍微令人慰藉的是,常常这些丧子的母亲大多有其他个体陪伴着,当母豚无法背负孩子的时候,其他豚甚至会接替她的任务,像极了孟子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些“海洋精灵”在完成情感羁绊的课程后,便会切换至生存大师模式。

中华白海豚畅游雷州湾。吴东俊 摄

作为南海食物链顶端的猎手

中华白海豚的食谱里藏着两广海域

最丰饶的生态密码——

从叫姑鱼、鲻鱼盛宴到鳀鱼、棘头梅童鱼狂欢

它们用三万年进化出的捕食智慧

在人类渔船与自然洋流间

写就一部“海鲜品鉴指南”


最佳种群

目光转向更南边,在雷州市东里镇东南对开海域至徐闻县新寮岛对开海域之间,各种海洋生物自由地生活着,它们鲜活的身影在海水中摇摆着,给整片海面增添了一份生机和活力。

这里是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所在地,也是“林氏社群”的势力范围之内。据介绍,该保护区总面积2058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686公顷,实现保护区与人工鱼礁区相结合,主要保护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珍稀海洋生物。

科考人员通过无人机来观测中华白海豚的形体,发现湛江海域的白海豚大多心宽体胖,跟判断一个人胖或瘦一样,就监测数据来看,这里的白海豚就没有“苗条”的。

在湛江雷州湾,成年中华白海豚与幼年体双双跃出海面。钟志辉 摄

得益于雷州半岛珍贵的天然原始岸线、滩涂和近海海域均受到生态保护红线的庇护。根据追踪研究,相比于其他地区的社群,湛江种群的营养级别在两广地区(有可能是全国)的社群中属最佳状态。

作为两广地区的“营养冠军”

它们有着怎样独特的捕食技巧?

答案是没有

不同于珠江口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湛江分会”的海豚要悠闲得多,它们不会在泥巴里抓鱼,弄得自己一头泥,而更喜欢明目张胆地顺着渔民布设的流刺网,如自助餐般将挂网之鱼“摘下”吃掉,又或是选中鱼群集中的海域直接开吃。

没有复杂的捕食技巧,或许是因为它们在这里生活得很舒服很惬意,不需要去“讨生活”,所以就可以这样悠闲地去找东西吃。

“它们甚至比我的渔汛日历还准。”刚完成海上捕捞作业的渔民老吴正驾驶着船返航,对于已有二十年出海经验的他来说,中华白海豚就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了,有海豚群出现的地方,渔获也会更多。

“年轻一点的白海豚好奇心强,会悄悄游到我们的渔船边,探出个小脑袋,斜着眼睛观察我们,又或者潜到水底,突然跳出来吓我们一跳。但是年老一点的白海豚会比较警惕,不轻易靠近船只。”老吴如是说。

这一边,吃饱喝足的“林氏社群”集体开启了“省电模式”,尽管它们的身体随洋流漂荡,却依然保持着优雅的悬浮姿态,偶尔被经过的鱼虾群“惊醒”,便调皮地吞吐着当玩具;另一边,“陈氏社群”整齐列队开启“巡航充电”模式,每隔几分钟就自动浮出水面换气……这就是雷州湾顶级掠食者们专属的慢生活。

中华白海豚的物种,种群状况反映了食物链、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保护其种群健康可持续繁衍也是湛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今,每一只白海豚背鳍的弧度、斑点的分布,甚至幼豚的首次露面,都成为大家解读种群生存状态的“密钥”,如何将科学的“看见”转化为人与豚共生的答案,是接下来各方思考的关键……


来源:湛江发布微信公众号

采写:邓安祺 陈圣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