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臂育秧、无人机下田……科技赋能下的阳春“春耕图”

作者 罗天 2025-03-26 11:40

春季,阳春市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在庆大育秧中心,机械臂抓出一盘盘翠绿秧苗;在岗美镇隆岗村的托管田里,无人机精准播下新种;冬春水利清淤80万立方米,疏通了农业灌溉“毛细血管”……一幅人勤地不懒的春耕图景正火热铺展。

作为粤西农业大县,阳春市以“抢”的劲头、“智”的动能,按下春耕“快进键”,目前阳春市完成春播粮食12.24万亩,预计春收粮食5.24万亩,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智能育秧改写“看天吃饭”历史

放盘、铺土、播种、覆土……3月21日,记者在阳春市庆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集中育秧车间内看到,育秧流水线正开足马力,一个个水稻秧盘从生产线“吐”出来,由机械臂码垛整齐后,被叉车送入恒温湿育秧室。

育秧田里,智能灌溉系统可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节水量。在这里,农业生产与科技碰撞出满满的“赛博朋克”感。

“基地日产1.2万盘秧苗,可满足700亩田播种需求,智能育秧成本比人工育秧降低近40%。”该公司经理谢军介绍,作为全市规模最大的育秧中心,基地年产能可满足2.5万亩水稻播种需求。公司通过全自动播种设备与高产水稻品种“广8优金占”,使水稻秧苗成活率提升30%,彻底改写传统人工育秧“一人一天难育一亩地”的历史。育秧田按21天一批次进行循环作业,35亩育秧田里,智能系统精准调控墒情,曾经“看天吃饭”的育秧难题迎刃而解。

据悉,为优化提升育种和育秧质量,阳春市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建立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阳江绿色有机稻分中心,成功试种“超优千号”有机水稻。2024年,阳春种植水稻、玉米优质品种总面积达64.5万亩,占种植总面积九成以上。目前,阳春市建成规模化育秧中心2家,在全市1.5万亩耕地复制推广“五统一”模式(统一种植品种、肥水管理、病虫防控、技术指导、机械作业),通过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水稻密植等技术集成应用,提高示范田亩产。

无人机播种破“地形困局”

科技的力量同样在田间地头迸发。面对阳春市岗美镇隆岗村140亩曾经因地形复杂而撂荒的“插秧机禁区”,农用无人机凌空展翼,2小时完成整片播种,成本较传统人工方式节省130元/亩。

“单机日播500亩,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阳春市庆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谢军算起了经济账。他介绍,今年公司计划采用无人机方式播种早稻700亩,原本需10人1个月才能完成播种的田块,如今1人1天1台无人机即可完成播种,让“旮旯地”变身“高产田”。

为激活土地潜力,阳春市构建起“育秧—机耕—加工”一体化服务链。例如,阳春市庆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岗美镇黄塘村闲置校舍资源,建成2000平方米育秧大棚、日产能30吨的碾米车间和84吨级烘干厂,形成村集体占股51%的“共富”模式,年产值预计超800万元,2024年带动集体增收70余万元。

通过创新“全程托管+单环节服务”,阳春市庆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已在岗美、马水、潭水镇等地单环节、全程托管农田1万多亩,全托管每亩为农户节省成本150元。

据统计,阳春市成立了农业生产托管运营中心、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水稻服务中心,设立镇级分中心4个、村级服务站21个,培育托管员319名,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队等服务资源主体13家、农机手195名、乡土专家63名、机具653台(套),培育具备“四统一”的专业化生产托管服务能力服务组织27家,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服务协办体系。2024年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68.1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54.36万亩,其他经济作物13.8万亩,全程托管每亩节约成本220元,惠及农户20.15万户。预计2025年托管面积68.5万亩。目前,阳春在册拖拉机4023台,联合收割机684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4.2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7%以上。

政策护航筑牢“粮食安全”

政策护航也为阳春春耕注入底气。目前,阳春市冬春水利清淤80万立方米,疏通了灌溉的“毛细血管”。331吨杂交稻种子、600余台农机就位田间,耕地补贴、托管扶持等举措扎实推进。

阳春市在2024年全市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种植高效特色农产品,2025年粮食播种计划面积78.06万亩,同比增加0.53%,其中水稻67.13万亩,大豆2.9万亩,花生18.53万亩。各地有序安排部署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植业保险等农业生产重点工作,落实落细各项惠农政策,保障了春季农业生产工作扎实推进。

近年来,阳春市全面推行田长制工作,以“一田一策”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该市抓好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991家、家庭农场2727家。依托丝苗米阳江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联农带农2000户,产业园建成以来带动每户年均每亩增产100公斤、年均增收4000元。

从机械臂码垛的育秧车间到无人机轰鸣的复耕田垄,从智能灌溉的育秧田到托管服务的万亩良田,在春耕中,阳春市不断绘就出科技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画面。

南方+记者 罗天

通讯员 春融 钟迪扉 董淏渊

编辑 何嘉琪
校对 曹柏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