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两廊”围绕珠江口东西两岸布局,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核心节点城市,同时也是珠江口西岸城市群的交通枢纽之一,理应在融入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承接科创资源和产业资源溢出等方面走在前列。特别是,江门作为湾区唯一受到重点支持的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拥有全省面积最大的可连片大规模开发产业集聚区,并且实现了全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全布局,具备深度融入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产业基础和平台条件。
在上述背景下,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极大改善了江门与珠海、澳门等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有望为江门更好地对接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科创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提供助力。如果说深中通道拉近了江门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时空距离,那么黄茅海跨海通道则是江门全面融入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加速器。
物流运输方面,货物从珠海高栏港运输至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的时间有望减少50%以上,物流成本将大幅降低,这为加强江门与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供应链联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人员交流方面,黄茅海跨海通道为推动江门与珠海、澳门等地的人员往来提供了更为快捷的往返路径,有利于更充分发挥江门作为侨乡的禀赋优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企业家前来考察投资。产业链方面,江门在产业下游生产加工环节的竞争优势与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在产业上游研发设计环节的竞争优势有很强的互补性,黄茅海跨海通道带来的“大桥经济”发展机遇有助于将上述互补型竞争优势转化为互利型合作优势。
以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为契机,推动江门深度融入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不仅是江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省“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内在要求,将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澎湃动力。对于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而言,与江门建立更密切的协同联动发展机制,也有利于其更好地拓展新空间、挖掘新潜力、激发新动能,提升其在全球科技集群中的影响力。因此,黄茅海跨海通道不只是江门与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牵手”工程,更是双方在产业、科技、物流等领域“双向奔赴”的一座“鹊桥”。
为了更好地抢抓“大桥经济”发展机遇、加快融入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江门可以重点围绕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做深合作。加强与广州、珠海、澳门等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城市在产业、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共设科研平台、共享合作收益、共办高端活动、共创交流机制等方式,全面强化江门与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联系纽带。二是做大市场。充分发挥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把黄茅海跨海通道带来的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市场集聚优势,在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辐射带动粤西地区乃至泛珠三角地区发展进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三是做强平台。依托黄茅海跨海通道发展好大广海湾产业发展平台,通过高水平共建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等方式,建设一批承接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产业转移的标杆性示范项目,为打造国家级新一轮开放合作平台奠定基础。四是做好服务。通过完善服务配套、优化服务标准、提升服务体验,擦亮江门的“侨”字招牌,为“大桥经济”带动的文旅热潮提供持久动力,也为赴江门考察的企业家、投资者和专业人才展现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发展环境。五是做高效率。在黄茅海跨海通道促进物流运输效率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软联通”为重点对标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沿线各地在市场监管、产业扶持、科技发展、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持续推出制度创新举措,优化江门市场营商环境,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和产业创新效率。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永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陈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