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9日,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举办第三届“种志计划”广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征集项目评选活动(以下简称“种志计划”),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其中选出一类扶持项目1个,二类扶持项目3个,三类扶持项目7个,优秀项目6个,持续扶持项目1个。
今年以来,“种志计划”扶持项目经历了从“播种育苗”到“开花结果”的过程,他们与各级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共建,纷纷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科普讲堂等活动,让优质志愿服务资源真正下沉基层,促进更多文明实践志愿者参与,从而助力城乡基层治理,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新期待。
音乐育文明 实践添活力
11月15日晚,2024年南沙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周末音乐会”年度展演活动在南沙区文化馆成功举办,也为2024年“周末音乐会”系列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收官符”。
“周末音乐会”从黄阁出发,每个周末,市民群众都能在音乐洗礼中褪去工作疲惫,音乐会举办的地点或在海风吹拂、景色宜人的市民公园,或在熙熙攘攘的繁华商圈,或在烟火气氤氲的村社街巷,或在底蕴深厚的历史古迹……依托“周末音乐会”系列活动,南沙打造灵山岛水舞广场、东涌文化广场、榄核星海广场、南沙天后宫等一批“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赋能乡村治理成效,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60场音乐会场场精彩,将文艺“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参与群众超过50万人次,撬动消费超600万元。“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推进‘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方向,为广大市民群众呈现更有新意、更有深度的内容,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高质、高效提升。”南沙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盛夏时节,在“羊城之夏”2024广州市民文化季上,伴随着温暖的旋律,来自花都区的少年们唱出了对和平、友爱、团结的向往,两首原创歌曲《青春正朝阳》《一起点亮世界的光》大放异彩。作为扶持项目之一,花都区追风少年志愿服务队的“听见原创声音,看见青春成长”项目致力于将公益理念与原创文艺作品相结合,通过与青少年一起创作文艺作品,传播社会正能量。
银龄有余热 科普进社区
在广州有一个老年科技工作者的家园,名为“广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协会有300多个退休的老专家、老教授,他们加入协会的目的只有4个字——老有所为。”协会副会长袁新军说道。协会成员中有水电领域的专家、有化学专家,甚至还有古建筑专家等。他们都有一个颇有意趣的名字——“夕阳正红”科普讲师团成员。
近日,老科学工作者们在多个社区相继举办了多场以“银龄科普讲堂”为主题的系列科普活动,活动受到社区老年人和青少年群体的广泛欢迎,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养与健康意识,推动科技与社区生活深度融合。
在越秀区大塘街道,广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举办了“情系桑榆,送学上门”科普讲座,三场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得到了广泛好评。袁新军以“营养塑造健康”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日常饮食中的营养搭配与健康管理知识;成员朱鹏旋则带来了“电梯使用的安全知识”讲座,通过生动案例增强了老人们在使用电梯时的安全意识;退休警官吴志刚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雷锋精神的时代传承”为题,为老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银龄科普讲堂系列活动将继续携手社会各界力量,推动健康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表示,“我们也将继续关注和关爱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健康、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
“想让市民用好碎片时间,参与更多有意义的活动”
“我们想让市民通过碎片时间和周末参与更多有意义的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幸福追求,这是开办文化夜校的初衷。”8月29日,在活动评选现场,“文明实践市民文化夜校”项目负责人徐暐杰说,“我们现在有5个微信群,用于收集市民群众活动报名信息,目前每个群都人数爆满。”
“文明实践市民文化夜校”包括了一系列的课程内容,其中有职业技能类、非遗手工体验、文艺类、信息理论宣讲等。在刚刚过去的11月,文化夜校在广州市工人文化宫为居民群众送上多场手工DIY活动。如生动有趣的“扭扭棒之大桔”手工DIY活动,“创意油纸伞”手工DIY活动,“广府民居”手工DIY活动等。活动现场还吸引了不少亲子家庭参与,手工活动成为连接情感的桥梁。
一招一式富含文化底蕴、一腔一调传承曲艺风骨……在从化区街口街,粤剧育苗行动的志愿者们深入镇街、村居,将热爱粤剧的种子播种在一位位“小红豆”心中。
粤剧非遗传承人育苗行动是首个乡村粤剧育苗行动,社区“两委”、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联动,以互动体验教学的方式,将粤剧文化送到从化区乡村儿童及青少年身边,培养乡村儿童及青少年学习粤剧的兴趣;通过粤剧课堂,培育一支乡村小红豆粤剧宣传队;通过展演活动,让这支队伍从受助者向助人者、互助者进行角色转变,持续擦亮非遗传承的社区公益品牌。
同样侧重文化传承和社区美育的还有“艺术周末”美育专业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立足于广州图书馆,辐射并整合社会各界美育资源,联合多个志愿服务团体及街道社工服务站点,通过阅读叠加美术、音乐、电影等“1+3+N”等多元复合型美育服务手段,多次进社区为老年人、青少年、外籍群体及困难群众等举办美育活动专场,让广大市民发自内心产生文化认同。
让安全的“种子”在小朋友的心中萌芽
“针对目前电动车使用的问题隐患,我们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技术赋能+知识科普’的形式,走进广州老旧小区、城中村、校园等地,为市民开展电动车电池隐患快检与科普活动。”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池”续“瓶”安志愿服务队代表陈宋釜介绍,该项目构建了专家和志愿者为成员的团队,依托学校科研力量推动志愿服务走深走实。
日前,在广州大学城中心湖公园内,“池”续“瓶”安志愿服务队开展了电池安全检测与科普志愿活动。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小朋友与家长们参与趣味科普跳跳棋游戏,还在扇子上画出“安全的电池”等图案。志愿者们以派发传单的方式,向往来的居民们介绍电池安全事故案例。
学校和社区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一旦发生火灾,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社区和校园的安全事关重大,该如何防范火灾事故的发生?在今年的消防安全月期间,黄埔区消防救援大队带着第三届“种志计划”扶持项目——靠埔“火焰蓝”少年消防安全志愿宣讲计划,走进老旧社区和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宣传活动。
在港湾小学,文冲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带领学生志愿者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并在放学后组织孩子们走进老旧小区,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及充电等风险隐患开展相关教育。在广州商学院的运动场东侧,23支教工队伍、20支学生队伍共计533人参加消防安全能力竞赛,2200余名师生参与消防灭火救援体验项目。通过模拟逃生、灭火比赛、消防水带打靶、消防知识竞答等多个比赛项目,让安全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