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春耕促三赢,邻村抢着“抄作业”

作者 杨建雄 2025-04-26 21:16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化州市合江镇大埇村的田野上一派繁忙。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田间地头少了许多弯腰弓背的农户,取而代之的是一台轰鸣作响、灵活穿梭的农机——牵引着旋耕机的东方红轮式拖拉机,村民亲切称之为“小铁牛”。

“‘小铁牛’本领可真大。”这段时间,村民看到在沃野上“撒欢儿”的“小铁牛”都是一顿夸。

牵引着旋耕机的东方红轮式拖拉机在大埇村光伏地上进行开垦作业。

牵引着旋耕机的东方红轮式拖拉机在大埇村光伏地上进行开垦作业。

“铁牛”下田解撂荒难题

作为2023年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大埇村曾因光伏地租赁、土地碎片化、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陷入“复耕困局”:人工翻地每日不足3亩,外租农机每亩成本80—120元,村民望田兴叹。

“地越荒,草越长,复耕越难,成本越高,恶性循环。”村党总支部书记冯清林坦言。

转机始于珠海高新区驻镇帮扶工作队的精准帮扶——投入8.6万元专项资金购置东方红拖拉机及配套旋耕机,并同步推进农机手培训。

拖拉机的专家对大埇村农机手进行培训。

拖拉机的专家对大埇村农机手进行培训。

“以前人工翻地腰酸背痛,现在‘小铁牛’突突两小时就搞定!”村民杨叔蹲在地头,抓起一把疏松的泥土咧嘴笑道。据测算,这台“铁牛”单日作业量达30至50亩,效率较人工翻20倍,每亩成本骤降至40元。仅3个月,村里便能复耕土地200余亩,撂荒率下降超六成。

“一本台账”管出三重收益

“‘铁牛’有2年免费维保,加之村里设立的年度维修基金,基本不会出现大的故障。”驻村第一书记谢飞翻开《大埇村农机使用管理规定》,边翻边说,“我们还为‘铁牛’建立了‘出勤’台账,记录每次的作业面积、油耗、维修情况等,精细化管理的同时,还力促带来三重收益。”

大埇村驻村第一书记谢飞(居中)向村“两委”干部介绍农机使用管理规定细则。

大埇村驻村第一书记谢飞(居中)向村“两委”干部介绍农机使用管理规定细则。

“三重收益”指的是:村内复耕成本降60%,年节省支出约3万元;农机外租年服务500亩,年创收4万元;培训农机手,预计每人年增收超5000元,年可叠加增收近7万元。

增产、增效、增收,其背后倚仗的是“村集体+强村公司+农户”的联动机制,即通过成立农机服务队,承接镇域内农事订单,利润按6:3:1分配,实现“集体壮大、企业增效、农民分红”三赢。

据了解,这种“农机共享+透明运营”模式,已吸引周边4个村前来“抄作业”。

“链式效应”促机械化率提升15%

“以前我们都是各干各的,现在有了大埇村的农机服务队,我们不仅能及时租到农机,还能享受到他们的专业服务,真是省心又省力。”这是邻村的一位村民发自内心的感慨。周边村庄看到了机械化作业的高效与实惠,纷纷效仿,购置农机、培训农机手,加入到机械化种植的行列中来。

梧村村晟美合作社的农业机械正在进行收割作业。

梧村村晟美合作社的农业机械正在进行收割作业。

“我们计划和大埇村‘搭伙’,在镇域内形成农机协作网络,预计联动复耕超2000亩,承接镇域外20%的订单,带动周边村镇机械化率提升15%。”已拥有农业机械的梧村村晟美合作社社长周美在考察现场当即表态。

珠海高新区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谭超常透露,下一步将扩大“链式效应”,推动农机手向农技员升级,培养更多既懂农机操作又擅长田间管理的全能人才,并借助农机协作网络,引入更多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如无人机喷洒、智能灌溉系统等,让更多“小铁牛”助力乡村振兴。

南方+记者 杨建雄

通讯员 黄莹

编辑 李阳诗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