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季,被蜂“盯”上了?别慌!教你见招拆招!

广东职业病防治 2025-02-26 18:03

户外(野外)工作或游玩时

随处可见繁忙的蜜蜂和马蜂

你能区分它们么?

蜜蜂,以群体生活为主,体型较小,通常为黄褐色,腹部有条纹,主要以蜂蜜和花粉为食,通常不主动攻击人,除非感到威胁或巢穴受到干扰。

马蜂,又名胡蜂、蚂蜂、黄蜂,多数种类是独居或半社会性,体型较大,体色多样,多呈黑、黄、棕三色,胸腹之间以纤细的“腰”相连,腹部具有螫刺。

马蜂食性复杂,除了花蜜和花粉外,还会捕食昆虫,具攻击性,尤其是当巢穴受到干扰时,会积极防御。

哪些职业容易接触到蜂类

常年需在户外或野外的工作者,相比之下更容易接触到蜂类,也更容易被蜂蛰伤。

包括地质勘察员、土木工程建筑人员、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园林绿化师、野外生态保护员、消防员等。

不管是蜜蜂还是马蜂,这些蜂类都含有蜂毒。

Q

什么是峰毒?

A

蜂毒是工蜂尾部螫刺腺体中排出的毒汁。

Q

蜂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A

蜂毒的主要成分是组胺、神经毒、蚁酸。

Q

蜂毒会对人体产生什么作用?

A

当蜂尾部的毒刺刺进皮肤后,可将毒素注入人体,从而引起生物性中毒,导致局部或全身反应,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

被蜂类蜇伤后有哪些症状

当被单只蜂攻击导致蛰伤时,一般表现为局部轻微的疼痛、红肿、瘙痒、化脓等。

过敏体质人群被蜂蛰伤后,会出现程度不等的过敏反应,包括全身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呕吐、腹痛、心动过速、烦躁不安、哮喘、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

若是被群蜂攻击,导致全身多处蛰伤,可能出现严重反应,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神志不清、抽搐、昏迷、溶血,甚至休克、呼吸麻痹、急性多脏器功能衰竭,最后可出现心脏骤停及死亡。

被蜂类蜇伤了怎么办

认真仔细检查伤口,若尾刺仍在伤口内,应用镊子将伤口残留的毒刺立即拔出或用针挑出,切记不要挤压蜂蛰处伤口,否则会增加毒液的扩散及吸收。

初步用碘伏消毒后,可使用特殊的溶液涂敷或擦洗伤口,以中和相应的毒素,减轻局部症状。

Tip

被蜜蜂蜇伤

若为蜜蜂蛰伤,其毒液为酸性,可使用肥皂水或5%碳酸氢钠液敷洗伤处。

Tip

被马蜂蜇伤

若为马蜂蛰伤,其毒液则为弱碱性,可使用稀释的食醋或1%醋酸液敷洗伤处。

当蛰伤处出现轻度的红肿或疼痛时,可给予适当的冷敷,或予以抗组胺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及皮质类固醇膏等药物治疗。

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果是被群蜂攻击,导致全身多处蛰伤,切记不要自行处理,需立即前往医院就医,进行相应的急救治疗。

如何防范被蜂类蜇伤

1

尽量远离蜂群,切勿惊扰蜂巢

尽可能远离草丛或灌木丛,家长需认真教育孩子不要追赶或扑打蜂类,更不要刺激蜂巢。

专业的养蜂人员在进行工作时需做好个人防护。

如果遇到生活区有蜂巢时,摘巢应穿戴专业的防护服,或拨打“119”报告消防部门进行专业处理。

2

路遇蜂类时,要小心应对

如果遇到单只蜂围绕自身转时,切记不要拍打或惊扰它,可以缓慢蹲下后慢慢移开。

如果遭遇群蜂攻击时,应立即原地趴下不动,迅速用衣物包裹身体暴露部位,切记不要奔跑或反复扑打蜂群。

3

外出时应注意穿着

户外(野外)工作或玩耍时应穿着合适的衣服,鲜艳的颜色会吸引蜂类,尽量穿浅色且单一色彩的衣服,最好选择长袖长裤出行,可佩戴帽子、手套来保护头面部和双手。

4

避免过甜或过香的气味

过甜或过香的气味会吸引蜂类,户外活动或野餐时,尽量避免食用或携带甜品、酒精等食物。化妆者应避免使用带花香或甜味的化妆品、香水等。

5

特殊人群需格外小心,远离蜂类

对于过敏体质人群,蜂毒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从而危及生命,应尽量避开蜂类活动的区域,避免被蛰伤。

统筹:杨敏

内容:职业健康监护所  郭鹓

审核:杨爱初

美编:黄曼琪

图片:来自网络

- 职业健康监护所 -

职业健康监护所是广东省职业健康监护的技术指导中心,是广东省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也是广东省职业健康协会职业健康监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挂靠单位,中山大学和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010年列入国家首批职业病临床重点专科,2019年成为中国听力医学基金会噪声防控专家委员会噪声公益计划培训基地。职业健康检查业务涵盖粉尘、化学物、放射线、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及其他职业有害因素接触六大类,每年为全省近11万名职业接触有毒有害因素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职业健康监护所每年培养大量来自全国及省内基层职业健康相关业务进修学员,主编的《职业健康监护质量控制》《职业健康监护与管理》是国家职业健康监护培训教材。联系电话:020-34063216。

-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是集职业病防、诊、治、研、管、教和核化事件应急处置为一体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卫生机构和三级甲等职业病专科医院。

主要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牵头和参与制(修)订标准规范110余项。建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职业病科)等多个国家级、省级技术平台,拥有涵盖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多个资质。

60多年来,在广东省新发现27种职业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70余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30余项,为守护劳动者健康、建设健康广东作出贡献。

单位环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