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书面提交会议审查的《关于深圳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简称《预算报告》)介绍,2025年,深圳将完善市区财政体制,总结评估第六轮市区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谋划第七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区两级财政关系。
市区财政体制改革,通过优化市区权责划分,对推动城市科技创新、支持产业发展、优化财政管理、促进产业升级、提升财政收入有着重要影响。区强则市强。“十四五”期间,通过改革,深圳在完善市区财政体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政保障。
深圳城市景观。摄影/南方+记者鲁力
深圳城市景观。摄影/南方+记者鲁力
第六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临近收官
深圳市区财政体制改革持续多年,基本上每五年为一轮。
市区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主要是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财政权责划分,优化财力资源配置,提高发展均衡性,更加积极有效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增强集中财力办大事和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早在1997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以“属地征收、分税分成”为核心的市区分税制改革,着力规范市区财政收入分配机制。2011年,深圳市区财力由“六四分”改为“五五分”。2012年之后,深圳进一步推动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优化市区权责划分。
“十四五”期间,深圳正在实施第六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
2022年10月,财政部下发的《关于支持深圳探索创新财政政策体系与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包括: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在市规划引领下兼顾“强区放权”与“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区两级财政关系。支持建立均衡性转移支付机制,加强转移支付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深圳设立重大发展项目资金,增强对国家、省、市重大战略的财力保障。
正因为此,2023年深圳两会预算报告强调,实施第六轮市区财政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突出市规划引导下的强区放权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相结合、事权财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优化市区税收和国土收入划分,持续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更好发挥市区两级积极性。
深圳的市区财政体制改革,促进了各区(含功能区)的强势崛起,其中有6区入选2024年8月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百强区名单。
南山等6区入选百强区名单 南方+ 朱洪波 拍摄
南山等6区入选百强区名单 南方+ 朱洪波 拍摄
探索多领域两级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划分
2024年,广东省发文强调财政体制改革工作。
2024年1月出台的《广东省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则提出,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建立健全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趋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财政体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3月,《深圳市财政局2024年工作计划》介绍,深圳将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完善第六轮市区财政体制,进一步明晰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转移支付体系,促进市区财政协同高效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此次深圳两会的《预算报告》介绍,2024年,深圳推进财政重点领域改革,围绕完善市区财政体制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部署,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举措。从近年经济社会数据来看,相关改革确实显著提升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以“后起之秀”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深圳市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推动了合作区的快速发展,近年的GDP增速保持在市内各区及功能区的前列。
“后起之秀”深汕特别合作区 南方+ 朱洪波 拍摄
“后起之秀”深汕特别合作区 南方+ 朱洪波 拍摄
新一轮改革将进一步优化市区财政关系
深圳第六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将在“十四五”规划最后一年的2025年,迎来收官。
对于2025年的计划,《预算报告》介绍,2025年,深圳拟落实“增强区域发展活力”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体制,合理划分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项,2025年,深圳将完善市区财政体制,总结评估第六轮市区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谋划第七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区两级财政关系。
目前,尚未详细披露第七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根据现有信息,第七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有望继续深化第六轮改革的成果,进一步优化市区财政关系,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可以预期,第七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将继续聚焦几个方面,比如: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分配,继续调整市区财政收入分配机制,确保财政收入与支出责任更加匹配,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区级财政“三保”能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继续支持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通过财政政策引导资源向关键领域集聚。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确保各区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均衡发展。
撰文:李荣华
摄影:朱洪波 鲁力
相关专题>>>“预”见圳好:2025年深圳财政预算报告解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