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集中连片整治耕地5.35万亩,形成39个“百亩方”10个“千亩方”

2024-07-11 09:20

清晨,有学生在绿油油的高标准农田旁采风写生;午后,有农户驾驶着农机忙碌地穿行在田间地头;傍晚,有游客、村民在四通八达的机耕路休闲漫步……镜头下的农田,由小田并大田、碎田变整田、差田变好田。本土摄影师的掠影正是湛江全面推进耕地保护的缩影。

湛江现状耕地面积为630.09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2%。近年来,湛江以耕地集中连片整治为抓手,以县级为实施单元,集中连片整治耕地5.35万亩,净增加耕地0.22万亩,形成39个“百亩方”、10个“千亩方”,新增粮食产能279.97万公斤,牢牢守住了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建立体系

打通耕地保护“最后一公里”

“哪些是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永久基本农田可以种什么”……在刚过去的第34个“全国土地日”上,以耕地保护为核心内容的“送训下乡+送训到田”活动在雷州半岛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作为广东省第一耕地大市,一直以来,湛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耕地保护工作,陆续出台多项耕地保护政策,以“每周通报”的形式跟踪落实耕地保护工作情况。

但耕地保护政策涉及领域多、范围广、跨度大,如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各项耕地保护重点工作落实到位,需要做好政策宣传。

为此,湛江市自然资源部门把政策宣讲延伸至村庄,把课堂带到田间地头。“这样的培训对于我们基层工作者来说,不仅是政策包,还是助推剂。”刚刚接受完新一轮耕地保护政策培训的珠盘海村党总支书记陈伟告诉笔者,自己之前是林长,如今又多了一重身份——田长,多的不只是一个头衔,更多了一份责任,只有看到村民们的田不荒,他的心才不慌。

据介绍,湛江鼓励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和巡河员、护林员的作用,建立田长制、河湖长制与林长制协同监管机制,形成基层“党员带头、多长协同、齐抓落实”的基层耕地保护工作体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集中连片的稻田风景如画。 吴东俊 摄

集中连片的稻田风景如画。 吴东俊 摄

通过多部门协同联动,强化耕地用途全面管控,并综合运用多种巡查手段,开展以“人防”为基础,以卫星遥感、高空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检等多种手段为补充的“技防”智慧监测助力耕地保护,湛江实现了两年耕地净增加近10万亩。

“把耕地保护法规政策学习好、解读好、传达好、结合实际工作落实好,是我们接下来要持续开展的重要任务。”湛江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化零为整

提升土地“含金量”

小暑已过,在吴川市长岐镇洪江村,平整连片的优质水田已插下今年第二造水稻秧苗,凑近看,嫩绿的芽尖冒出头来,已长出两三寸高,很是喜人。炙热的阳光为乡间稻田镀上一层盛夏滤镜,更显生机勃勃。

“前些年这里还是一片沙地,今年已经成了良田。”吴川市荣丰农业有限公司是这片土地的承包户,公司负责人杜大哥回顾起这里的变化,感慨很深。

据介绍,长岐镇耕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实施前,地块细碎散乱、地力贫瘠;项目建成后,把原来零散的126个地块整合成17个地块,整治后的地块变成平坦肥沃的水田,生产稻谷平均单产达到1200公斤/亩·年,未来还将辐射带动周边撂荒耕地进一步流转复耕,实现了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三赢”目标。

农户忙着驾驶拖拉机翻耕土地。 邓安祺 摄

农户忙着驾驶拖拉机翻耕土地。 邓安祺 摄

像吴川市长岐镇这样“优质、集中、连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田”还在湛江这片热土上不断涌现。

其中,雷州市客路镇本立村实施耕地集中连片整治1100亩,把原来零散的605个小田块整合成113个大田块;遂溪县附城镇实施耕地集中连片整治2420亩,把原来零散的2831个小田块整合成182个大田,水稻平均亩产超过1500斤,每亩净收益2000余元,每亩平均增收1000余元;徐闻县龙塘镇实施耕地集中连片整治2000亩,把原来零散的399个小田块整合成55个大田块,水稻平均亩产超过1400斤,每亩净收益1800余元,每亩平均增收850余元。

实施耕地集中连片整治既盘活了耕地,也实现了增产增收。

据统计,2023年,湛江各县(市、区)通过省级交易平台共转让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形成的补充耕地指标0.3万亩,总交易金额达7亿元。通过这一省域资源统筹工作,既解决珠三角地区难以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又发挥珠三角核心区对湛江乡镇地区帮扶作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耕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的接连完成,让湛江每一寸耕地都变成丰收的沃土。

田长就位

田长制“落地生根”

“你们看,这一片是刚收获的花生地,那一片是蔬菜田……”吴川市大山江街道覃榜社区第一网格的网格田长叶景东和往常一样不敢松懈,每周都要到田间地头走一走,看看有没有耕地被占用或撂荒,同时也不忘向种植户询问农作物生长和销售情况。

丰收离不开农户的辛勤耕耘,更离不开田长对耕地的守护。

今年初,湛江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方案》,建立市、县、镇、村级和网格田长“4+1”体系,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耕地集中连片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等实行动态监管;明确镇级田长每季度开展耕地保护监督检查至少2次,村级田长每月至少1次,网格田长和护田员每周至少1次,做到耕地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为了推动田长制落实更加有效,传统的巡田工作也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田长巡”APP应运而生。

“田长制巡田APP就像地图导航一样,一路巡、一路记,一旦发现问题,站在田边拍个照就能上传,取证快、应对快、解决快,巡田效率大大提高了!”廉江市珠盘海村网格田长陈忠何边介绍边在手机上熟练地操作着。

“田长巡”APP是线上群众看不见的工作,“田长制”公示牌是线下群众看得见的耕地保护措施。

从今年开始,湛江按照“耕地覆盖、网格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在田间地头醒目位置竖立“田长制”公示牌,公示牌上详细标明了县、镇、村和网格田长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同时附上公众耕地保护服务小程序以及网格信息二维码,以此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提高群众保护耕地意识。

随着全省耕地保护网格和田长信息全部上线田长制信息化系统平台,湛江市田长制耕地保护网格划定工作也宣告完成。目前,湛江共设定1.2万名田长,划定6464个耕地保护网格,覆盖耕地627万亩,平均2名田长负责1个耕地保护网格,建立“人田对应”关系,让每一块田都有了“管家”。

巡田、串门、宣讲……今年以来,湛江各级田长纷纷就位,穿梭在全市大大小小的网格,累计巡田约5.13万公里,以田长制促进耕地保护各项措施正落实落地,在一天天的忙碌中,万名田长见证着每一寸耕地的新变化。

【撰文】邓安祺

编辑 陈明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