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博新增重要收藏,见证千年外贸互信 | 视频

作者 赵媛媛;仇敏业;杨奇;黄堃媛;姚志豪 2025-10-15 21:34
01:20

(展厅“连连看”!当粤海关秤砣遇见乾隆外销壁纸,解锁清代外贸密码,时长共1分20秒)

展厅“连连看”!当粤海关秤砣遇见乾隆外销壁纸,解锁清代外贸密码

10月15日,“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开幕,超200件(套)珍品重磅亮相,向公众讲述广东外贸长盛不衰的基因密码。

展览中,两件由粤博征集的重磅文物格外引人注目。

其中一件是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清代外销壁纸,也是21世纪文物回流的代表性藏品。这幅两百多年前远销海外的“中国制造”,生动描绘了农耕、茶贸等场景。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局部)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局部)

粤博藏品管理部副主任吴沫告诉记者,这套壁纸背后的流传经历也颇为传奇。

据介绍,该壁纸最早由英国拉塞尔斯家族(Lascelles Family)在广州购买,沿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运至英国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哈伍德庄园(Harewood House)。

2011年4月,一家英国艺术品公司向粤博提供了该文物线索。同年8月,英国公司把该套壁纸运至香港并与广东省博物馆专家团队当面商议。“当时粤博良好的保管条件和展示机会打动了对方,最终促成了这套壁纸的回流。”吴沫说。

据了解,粤博现有藏品总数32万余件(套),其中,外销艺术品、出水文物、华侨文物等特色文物收藏在全国首屈一指,这一独具特色的馆藏体系与粤博长期以来的藏品征集战略规划息息相关。

2023年以前,清代外销艺术品是粤博的重点征集方向。随着“广东历史文化陈列”改陈工作的推进,近两年粤博的藏品征集策略已转向系统构建反映岭南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广东历史脉络的藏品体系。

“为了配合‘广东历史文化陈列’的展厅改陈,我们特别注重征集和广东历史密切相关并具有明确时空坐标、人物关联和较全面背景信息的实物。”吴沫特别指出,“这一转变也体现了粤博从特色专题收藏方向向构建系统性历史叙事藏品体系的战略转变。”

调整藏品征集方向后,粤博新近征集到一件重要文物——清嘉庆十年粤海关壹佰斤铁秤砣。征集过程中,一位藏家提供了关键线索,让这件铁秤砣得以入藏粤博,并在此次展览中与公众见面。

清嘉庆十年粤海关壹佰斤铁秤砣

清嘉庆十年粤海关壹佰斤铁秤砣

据悉,该铁秤砣重约100司马斤(约60公斤),铭文清晰标注“粤海关”“南顺会馆”及“崖州”,这一标注与《粤海关志》中崖州作为正税口的记载完全吻合,实证了嘉庆时期粤海关在海南崖州设口的管理体系。

有趣的是,该秤砣的外观可与清代外销画中茶叶称量场景出现的铁秤砣图像相互印证。“这件具有‘粤海关’铭文的铁秤砣超越了普通的物件。它不仅是清代广东外贸实践中称重流程的标准化与诚信化的实物证据,也很好地诠释了此次展览中‘贸易规则与互信’的主题。”吴沫介绍。

在长期的藏品征集工作中,吴沫深有感触:“广东自古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粤博收藏的诸多清代外销艺术品,无一不体现出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她认为,这些历史见证物为当代外贸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产品,既要与全球视野同频共振,也应有保持中国特色的美学语言与文化内核。

采写:南方+记者 赵媛媛 黄堃媛

拍摄:南方+记者 仇敏业 姚志豪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通讯员 粤博宣

编辑 余佩 张会玲
校对 蒙骏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