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隆重举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举全党全国之力支持新疆发展,引领新疆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今,天山南北,山河安澜、万象更新,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壮美画卷。
万里不为远,粤新一家亲。自1998年起,广东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喀什。如今,对口援疆的“接力棒”,紧握在第十批广东援疆干部人才手上。进疆800多个日夜,他们时刻牢记“进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的援疆三问,奋力践行“进疆有目标,在疆有作为,离疆有成果”的承诺。
新疆的壮阔大地。《南方》杂志记者唐勇军 拍摄
新疆的壮阔大地。《南方》杂志记者唐勇军 拍摄
在新疆壮阔的建设图景中,广东与新疆的故事,早已超越单向援助,升华为一场山海交响的双向奔赴。从民生改善到产业协同,从文化交融到情感联结,粤新两地人民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爱润边疆,同心筑梦
“当时,习爷爷对我们说,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对社会有用的人。”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了解教学情况。如今,2024年,合影时站在总书记身边的如克耶·麦麦提图尔荪,已从伊犁师范大学毕业,回到母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如克耶和学生们在一起。 《南方》杂志记者卢志科 拍摄
如克耶和学生们在一起。 《南方》杂志记者卢志科 拍摄
从学生到回校任教,如克耶感触最深的是村子里的教育氛围越来越浓。“六年一班的同学们都考上了大学。我选择回到母校,就是希望教育更多的孩子,实现总书记对我们的嘱托。”
和如克耶一起教书育人的,还有一批可亲可爱的广东援疆老师,自2023年以来,广东教育援疆累计投入资金12.1亿元,在喀什地区实施学校新建及改扩建项目155个,持续选派优秀援疆教师和支教大学生近1500人,通过“新强师工程”“名师工作室”等机制,为受援地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疏附县广州新城实验中学里,高一新生正在进行开学第一堂课。《南方》杂志记者陈海燕 拍摄
疏附县广州新城实验中学里,高一新生正在进行开学第一堂课。《南方》杂志记者陈海燕 拍摄
今秋,疏附县广州新城实验中学正式启用,这所由广东从无到有投入建设的学校,推动广州先进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与喀什本土文化深度融合。
医疗援疆同样温暖人心。在喀什地区岳普湖县阿其克乡,一辆粤A牌的5G智能眼科巡诊车穿梭在乡间小道上,来到乡中心卫生院。随车而来的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的医生艾克热木·热夏提和地力夏提·艾尼两位医生调试好设备,开始为排队等候的乡亲检查眼睛。巡诊车上搭载了验光仪、眼底相机等检测设备,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家门口触手可及。
当地老人海日妮·色依提得知自己可接受免费白内障手术时,她用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说道“广东,谢谢!”
医疗团队随5G巡诊车到阿其克乡为乡亲诊疗。《南方》杂志记者卢志科 拍摄
医疗团队随5G巡诊车到阿其克乡为乡亲诊疗。《南方》杂志记者卢志科 拍摄
“这里白内障问题还是比较高发,今天200多名患者筛查出40多名需要接受手术。接下来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我们尽量让巡诊车走遍喀什地区。”喀什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广东援疆干部陈子东介绍道。广东援疆“粤新光明行”启动两年多来,已完成超3000例免费白内障手术,为当地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幸福”。
产业兴疆,丝路焕新
在新疆叶尔羌河畔的新疆东纯兴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雪白的棉花经多道工序,被加工成一捆捆细腻坚韧的优质棉纱,这是广东产业援疆标杆项目——东纯兴集团100万锭纺织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是全国19个援疆省市中投资额最大的单个产业援疆项目。
新疆东纯兴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南方》杂志记者唐勇军 拍摄
新疆东纯兴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南方》杂志记者唐勇军 拍摄
“作为链主企业,通过整合上游原料、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与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有效带动兵团棉花棉纺织产业链整体发展。”东纯兴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介绍道。对援疆十年的凌力来说,厂里员工的幸福笑脸同样让他自豪,“我们公司有3000多名维吾尔族员工,每个月有比较高的稳定收入后,建了新房子,现在1/3以上的员工是开小汽车来上班的。”
千年前,阵阵驼铃声回荡在丝绸之路上。如今,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班列、“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的汽笛声穿越河流和山脉,新时代的“钢铁驼队”正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以新疆作为重要中转地,贯通亚欧大陆。
在喀什新广5G智慧物流港,智能分拣中心的传送带高效运转,货物精准落到标注不同中转站的位置上。“现在南疆也能享受‘当日达’,物流速度平均缩减2-3天!”京东物流喀什仓行政人员米特班古·阿布都热西提介绍。
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有效地推动“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的双向流通,广东菜、岭南衣、粤家电等广东特色产品送到新疆,进而走进中亚、南亚,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市场,把优质疆品带到大湾区进而“出圈”。喀什这颗“五口通八国、一路连亚欧”丝路明珠,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心相通,共绘大美
大型国画作品《大美天山》。 《南方》杂志记者唐勇军 拍摄
大型国画作品《大美天山》。 《南方》杂志记者唐勇军 拍摄
天山天池、果子沟大桥、兰新高铁……这些新时代新疆的景象,被绘入3米高、16米长的大型国画作品《大美天山》。该作品由广东省文联、省美协牵头,粤新两地各族艺术家共同参与创作。广东省美协主席林蓝回忆起今年7月文化润疆行“天山长卷”主题采风创作活动时,对于粤新各族艺术家共同创作的过程,她认为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我们是不同民族、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艺术家,但大家在感情上、文心上都是相通相融的,所感受到的美是一种共同的大美。”
今年8月,在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喀什戏剧爱好者培训班上,广东省剧协主席、广东粤剧院艺术总监曾小敏为当地非遗项目木卡姆的创新性传承带来粤剧的“破圈”传播经验,而她也被木卡姆激发了创作粤歌的新灵感:“是彼此的‘诗和远方’,远方是地理距离,‘诗’则是艺术理想,是两地文化在中华文明宏大叙事中的相互照应,是历史底蕴与民族情怀的相互吸引与滋养。”
近年来,广东艺术家深入天山南北采风交流,而广东艺术作品也频繁到新疆演出,跨越山海的艺术共鸣,激荡着彼此创新的艺术灵感。
2023年,珠海的原创民族歌剧《侨批》在乌鲁木齐上演,以“侨”文化为核心的家国故事,同样打动了新疆的观众,“这部剧的主题是爱国、爱家乡、爱亲人与讲信誉、守承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共同追求。”《侨批》总导演邓一江说道。
广州歌舞剧院的舞剧《醒·狮》《英歌》亦将岭南文化带到了新疆。这两部舞剧的主舞均是新疆小伙依力凡·吾买尔,在创排中,他跟着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岭南文化,在摸爬滚打中练就醒狮、英歌的基本功。对他来说,“把岭南文化带回家乡,感觉特别棒。”
依力凡主演的民族舞剧《英歌》。来源:受访者供图
依力凡主演的民族舞剧《英歌》。来源:受访者供图
山海交融,石榴情深
“你们从广州来的?太欢迎了!”当得知记者来自广州,维吾尔族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卡德尔·热合曼把客气的握手变成了热情的拥抱,“我2016年就去广州大学学习,老师们太热情了,而且学习回来,我们设计和刺绣的思路都大大开阔了。”在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卡德尔正带领绣娘们赶工,他们融汇广绣、苏绣灵感,融合现代设计的产品在全国广受欢迎,订单络绎不绝,不仅为当地绣娘提高收入,也拓展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宽度。
卡德尔正在刺绣。《南方》杂志记者唐勇军 拍摄
卡德尔正在刺绣。《南方》杂志记者唐勇军 拍摄
卡德尔(手捧的作品为《一梗多花》)与工作室绣娘们与刺绣作品合影。《南方》杂志记者唐勇军 拍摄
卡德尔(手捧的作品为《一梗多花》)与工作室绣娘们与刺绣作品合影。《南方》杂志记者唐勇军 拍摄
卡德尔家中挂着他最满意的刺绣作品《一梗多花》,他解释说,“同一根花梗上,佛手、牡丹、梅花、石榴花等各式花卉绽放,就像五十六个民族,朵朵同心。”旁边还摆放着跟广绣老师学来的蝴蝶和花的图案组合,当年在广州对着木棉花画的绣样,在卡德尔的银针彩线间,绣出对民族融合的深情。
抗美援朝战地记者黄谷柳后人黄茵(二排中)与《寻找李二狗》剧组主创人员合影。王景春 拍摄
抗美援朝战地记者黄谷柳后人黄茵(二排中)与《寻找李二狗》剧组主创人员合影。王景春 拍摄
国内首部抗美援朝题材音乐剧《寻找李二狗》,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入选剧目之一,日前在广东艺术剧院举行湾区首演。剧中年轻的战士们来自祖国大江南北,为了守卫和平的共同梦想跨过鸭绿江,这样熟悉的情景也让音乐剧制作人、《寻找李二狗》主演高杨想起在新疆成长的感受,“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句话在我记忆里是很具体的,就是谁也离不开谁,我们在同样一片土地上生活。”
台下,也有一位特别的观众含泪合唱,她是南方日报创刊时期摄影记者、抗美援朝战地记者黄谷柳的后代黄茵,今夜,她在剧场中与祖辈的故事再度重逢。黄茵还把整理出版的《黄谷柳战地写真》送给了剧组的主创,鼓励他们把先辈的烽火记忆传播给全国的观众。
体育交流也成为了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在2025“锋基金”杯青少年篮球文化交流赛上,来自广东、新疆、香港等全国各地的篮球少年们混合组队,在并肩作战中结下深厚友谊。比赛闭幕的时候,参赛球员依依惜别,不分民族、地域,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025“锋基金”杯青少年篮球文化交流赛比赛现场。 《南方》杂志记者卢志科 拍摄
2025“锋基金”杯青少年篮球文化交流赛比赛现场。 《南方》杂志记者卢志科 拍摄
“锋基金”由CBA广东宏远队主教练杜锋发起,他出生于新疆、成名于广东,职业生涯连接两地,架起跨越山海的纽带——他在乌鲁木齐开设了杜锋篮球训练基地,选拔培育了胡明轩等篮球新秀;还连续三年在广州、喀什、江门等地举办青少年篮球文化交流赛,让青少年在共同拼搏中厚植情谊,在民族团结中携手向未来。
七十载砥砺奋进,新疆大地百业兴旺、安定祥和。从和平解放新疆到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人民解放军屯垦戍边到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工作。
对口援疆从来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战速决,而是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的长久之策。得益于对口援疆工作的持续推进,新疆大地的变化日新月异。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各项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大道同心,征途如虹。
南方日报记者、南方+记者丨梁燕 岑静怡;《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陈海燕 卢志科 发自新疆
【海报设计】陈春霖
【本文责编】刘树强
【频道编辑】李晓霞 陈健鹏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影子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