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夏雨初霁,暨南大学石牌校区内,百年古树掩映着红墙拱廊。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这所百年老校,希望暨南大学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
暨南大学石牌校区。
暨南大学石牌校区。
作为“华侨最高学府”,明年将迎来办学120年的暨大已进入关键发展期。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既巩固传统的人文社科优势,又强化理工医等多学科建设;如何依托侨校独特优势,全面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广度、改革创新的实践深度与育人体系的综合效能……暨大百年积淀犹在,革新也正在眼前。
“暨南大学正处在深化内涵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攻坚期。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作为双擎驱动,持续擦亮百年侨校金字招牌。”近日,履新半年的暨大党委书记孙彧首次畅谈治校思路和改革路径。
作为“老暨大人”,孙彧熟悉校园的一草一木,更谋划着学校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他说,学校致力于构建文理工医交叉融合、优势互促的学科生态,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创新力、科研攻关硬实力、文化传承辐射力与国际合作引领力,努力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提供实践样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侨教传承与创新突破
百廿侨校双驱发展
南方+:在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中,您认为暨大应当作出怎样的贡献?
孙彧: 暨南大学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在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我们也逐渐积累了一些独特经验。
首先是坚守侨校初心,培养爱国人才。暨大从办学之初就肩负着“宏教泽而系侨情”的使命。“侨校+名校”是暨大独特的办学气质。学校是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港澳台侨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侨”的特色是我们服务国家统战工作大局的独特优势。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作为一所文理工医兼备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会与时俱进,积极建设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国家急需的新兴专业,让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为支撑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校的科研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上。近年来,暨大努力破除成果转化的障碍。2019年,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中, 暨南大学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学校会继续让实验室的智慧结晶,真正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生产力。
南方+:明年是暨大办学120年。您长期在暨大工作,对学校非常熟悉。如今“接力棒”到了您这里,将如何发力提速?
孙彧:回望暨南校史,就是一代代暨南人接续奋斗的历程,正是一棒一棒跑下来,才有了今天的发展高度和精神厚度。从林如鹏书记手中接过“接力棒”,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会将学校既定的发展战略蓝图绘到底,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
面对人工智能引领的新时代浪潮,高校的学科布局、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都面临深刻转型。作为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建的大学,暨大“双肩挑”的担子不能松:一方面服务国家统战工作大局,凝聚侨心侨力;另一方面扎根广东,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学校必须打造一流的学科高峰、培育一流的人才、锻造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托举起名副其实的一流研究型大学。
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将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各学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光电智造、生态环境与新材料等前沿和关键领域寻找突破点,紧密对接广东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毗邻港澳的地缘和政策吸引力,面向全球延揽理工医等高层次、顶尖人才。同时,利用好“三地五校区”的布局,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深度契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
另外,科研创新是关键引擎。学校的科研工作必须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于挑战科学前沿,力争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承担起更多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近年来,暨大在国家级平台建设,如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争取“亿元级”重大科技项目资助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我们要在已有的“高原”之上,再攀新的“高峰”,让暨大的科研实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已谋划了清晰蓝图:到2035年,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整体实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推动文科改革转型
激活内涵式发展内生动力
南方+:暨大作为传统文科强校,面对新时代发展需求,将如何推动文科改革转型?
孙彧:学校文科改革转型会紧扣“侨校底色+时代命题”,构建“固本拓新、交叉赋能”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强基固本,让新闻传播、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法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强项更强”,这不仅是优化内涵和结构,更要赋予新动能,比如法学聚焦国家急需的涉外法治,培养贯通两大法系的复合人才;新闻传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探索智能传播、国际舆情等前沿,提升全球话语权。
另一方面,要破壁融合,推进“文科+”交叉创新。通过打造“汉语言文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班级,建立拔尖复合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同时,依托华侨华人研究院等国家级平台,推动文科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咨政建言和文化传播力,让暨大百年文科积淀,在新时代焕发出“经世致用”服务国家与“国际传播”沟通世界的双重活力。
南方+:下一步要怎么实现学科内涵式发展?
孙彧:学科内涵式发展坚持以“冲一流、强基础、显特色”为主线,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内生动力足、辐射力强的学科体系,推动发展方式从“规模增长”向“质量跃升”转变。
“冲一流”就是要打造引领未来的“拳头学科”。 一方面,重点突破,以药学为龙头,整合力量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交叉学科群。另一方面,推动新闻传播、网络空间安全、应用经济、工商管理、环境科学、中国语言文学等优势学科发展,力争在顶尖方阵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强基础”就是筑牢学科大厦的“坚实根基”。学校将持续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支撑作用,促进文理工医等多领域深度交叉融合,为整个学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创新源泉。
“显特色”是充分发挥“侨”的独特优势,依托国家级研究平台,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深化海外统战研究等领域持续深耕。例如探索计算传播学与侨情研究等前沿交叉点,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通过“三管齐下”,走稳走实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
凝聚侨心侨力
构建多校区协同育人共同体
南方+:国际环境不断变化,肩负特殊使命的暨大要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
孙彧:暨大始终坚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持续优化“分流教学、分类培养、同向融合”三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把内地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港澳台侨学生培养成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的坚定的爱国者;把海外华人和留学生培养成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对华友好、主动担当中外交流重任的文化使者。
暨南大学为海外编写的《中文》教材。
暨南大学为海外编写的《中文》教材。
同时,学校以更开阔的胸襟推进国际化办学。一方面深化与港澳合作,如与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推进法学学生互换,既吸引优质香港生源,又培养通晓两地法律的复合人才,助力内地与香港法律对接。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如与英国伯明翰大学深化联合学院建设,吸引优质生源。暨大正努力成为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更广泛地团结海外侨胞与港澳台同胞,在变局中凝聚侨心侨力,这是百年侨校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时代担当。
南方+:今年秋季学期,暨大深圳校区2025级本科新生试行第一学年在广州石牌校区集中培养。接下来在学生培养方面还有什么新计划?
孙彧:学校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为契机,正推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革新。优质教育既要扎根历史积淀,更要面向未来需求,主要聚焦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面向未来的学科生态。为响应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学校计划积极推进文理学生比例的优化布局。这不仅是数量的调整,更是育人理念的升级,在强化新工科、新医科建设的同时,推动人文社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深度交融,让学生真正成长为驱动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暨南大学番禺校区。
暨南大学番禺校区。
二是打造多校区育人共同体。未来三年,我们将通过空间拓展与功能重构释放育人潜能:深圳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珠海校区将新增2000个学位承载空间;番禺校区二期工程2028年全面建成后,将重点打造海外人才培养中心、科教创新中心、产学研协同中心、国际合作中心、中华文化传播中心等五大中心,容纳超过2.6万名师生,形成“校本部精神传承+各校区特色发展”的联动格局。各校区不再是地理分隔的单元,而是互补共生的教育生态圈。
暨南大学深圳校区。
暨南大学深圳校区。
三是深化“根基+个性”培养模式。为解决多校区办学可能带来的文化认同弱化问题,学校创新实施“1+X”跨校区协同育人模式。“1”代表第一学年石牌校区集中培养。今年9月,深圳校区2025级本科新生率先试行,感受校本部百年积淀的学术资源、名师课堂与校园文化,强化学术基础,加强通识教育。“X”体现多校区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选择,如学生第一学年结束后返回深圳校区深耕专业与产业实践。我们要让暨南学子共享百年学府的精神血脉,努力成为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暨南智慧。
【开栏的话】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全省教育大会指出,要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为广东全面建成教育强省凝聚共识与力量,6月25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广东省教育厅推出“教育强省 高校何为”栏目,紧紧围绕广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亮点和经验探索,奋力书写教育强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的高校答卷。敬请垂注。
采写:南方+记者 陈伊纯 吴少敏 通讯员 陈龙 苏运生 李伟苗
拍摄:南方+记者 梁钜聪
海报:程子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