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刚进入国内市场时,没什么竞争对手,但这些年来,名创优品等国内同类品牌快速崛起,它们依托国内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将生产成本压得更低,开店速度更快,店铺数量更多。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无印良品卖不动了?
▼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近期,MUJI無印良品(下文简称“无印良品”)在中国多个城市出现门店关闭现象,包括北京世茂工三店、长沙泊富国际广场店、上海正大乐城店、济南振华商厦店等,于是不少声音认为无印良品卖不动了。
其实,“无印良品卖不动了”的声音一直都有,这折射了它面临的挑战。不过,闭店的同时,无印良品倒也一直在国内开店,并且财报数据亮眼。
闭店背后的现实挑战
无印良品诞生于1980年的日本,最初仅作为超市货架上的平价商品系列存在。彼时日本社会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后期,市场上充斥着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的商品。
无印良品提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理念:“无商标”的好商品。它的初衷是剥离品牌溢价,回归商品本身的价值,提供品质可靠、设计简单、价格合理的日常用品。“无印”即没有商标,“良品”即优质产品,这个名字直接表达了它的核心追求。
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简约实用的消费理念受到追捧,无印良品迎来快速增长期。2000年以后,无印良品进入国际市场,2005年进入中国大陆,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门店。经过多年发展,无印良品全球门店的数量超过900家,中国大陆的门店就超过400家;商品种类遍及服装、生活杂货、家居、食品等,超过7000种。
在国内,无印良品深受中产消费者喜欢,一直有“中产白月光”之称。这源于无印良品产品的核心特色,不是“这样最好”,而是“这样就好”。
首先它有“好”的追求。虽然不强调奢华,但无印良品注重材料的选取和工艺的细节。其次,这个“好”不是不可企及的。在商品营销普遍强调“升级”“奢华”“最好”的语境中,无印良品提出“这样就好”,提供一种“刚刚好”的解决方案,既满足需求,又不带来冗余的压力。
“这样就好”更传递一种生活态度:回归本质,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需求;并表达出节制、谦抑、留白、自足的价值观和人生美学。我们对“白月光”的想象,大多是不沾俗气、不刻意张扬的,这也是无印良品被称为“中产白月光”的原因。
但不必讳言,“中产白月光”近些年并不被国内舆论看好。譬如2022年财报数据“增收不增利”后,就有很多“卖不动”的声音;而最近,无印良品的部分门店关闭,“卖不动”“割不动”的声音很有市场。暂且不论卖不动是不是全部真相,都应该承认,无印良品在国内遭遇愈发严峻的挑战。
如果说“白月光”是不俗气的,那么被指“卖不动”的无印良品,确实出现过“俗气”的迹象。
一个是部分定价的“贵”。无印良品大部分商品比同类商品贵一点,消费者还是愿意为“简约设计+可靠品质”支付一定的溢价,但如今,一些消费者对性价比的判断标准更严格——不仅看品质,更看价格与实际使用价值的匹配度。
翻翻小某书,吐槽无印良品定价的帖子不少,尤其是一些基本款产品,如文具、日用品等,价格远高于同类国产商品。像一个消费者晒出的定价,丝光瓤32元(某宝差不多一样尺寸的品牌丝光瓤10元)、凝胶中性墨水圆珠笔笔芯4元、一包110g的棉花糖9元(某宝的品牌棉花糖200g一包4.35元)……另一个消费者晒出的是,月记笔记本61元、聚丙烯收纳抽屉一个120元、陶瓷杯子一个65元、一小个起泡浴球15元……也难怪有人说,如今的无印良品“铜臭味”太重。
品质问题也不少。近年来,无印良品在国内市场多次被曝出质量问题,从标签争议到安全隐患,覆盖食品、家居、服饰、文具等多个品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品质”形象。
既有内忧,也有外患。
无印良品刚进入国内市场时,没什么竞争对手,但这些年来,名创优品等国内同类品牌快速崛起,它们依托国内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将生产成本压得更低,开店速度更快,店铺数量更多。
比如根据名创优品的财报,截至2025年6月30日,名创优品门店数量为7612家,同比净新开744家门店。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免让人怀疑“白月光”的吸引力。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白月光”仍地位稳固
无印良品客观上面临不小的挑战,然而,关闭了一些门店,就是“卖不动”吗?
很多人忽略了另一面:无印良品在国内也一直在开店。
从官网的开店新闻可知,截至今年6月30日,无印良品在国内开了22家新店。从财报来看,无印良品不是“卖不动”,而是卖得很好。根据无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计画的财报,在截至今年5月31日的九个月内,销售额同比增长19.2%至5910.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88.2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0.1%至435.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26亿)。
可以对照一下名创优品的财报,名创优品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93.93亿元,期内利润为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1.77亿元下降23%。换算下来,名创优品平均每个月营收15.655亿元,利润1.5亿元。无印良品最近财报这两个平均数分别是32.03亿元,2.36亿元。
所以,开店快,不代表就卖得更好,关闭一些店,也不意味着就卖不动了。如果从正面角度看,淘汰低效门店,补充一些优质门店,又何尝不是以“质量换数量”的优化?
无印良品能交出亮眼业绩,并不意外。
作为一家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大企业,无印良品的定位、理念和审美相对稳定,“无商标”的它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商标,拥有深厚的品牌资产,死忠粉不少。长期的品牌建设仍在持续产生回报,帮助无印良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独特的地位。
家居用品和护肤美容是无印良品的两个重要增长点,家具用品则是它的传统优势赛道。 从收纳工具到小型家电,从床上用品到厨房用具,认同其品牌理念的消费者,可以“一站式购齐”,有效提升了客单价和复购率。
无印良品的护肤美容,如今也颇受消费者欢迎。护肤美容类产品,这可是高利润的赛道。它们还是延续了无印良品简约、自然的定位,成分公开透明,包装朴实无华,形成“比奢侈品牌亲民,比平价品牌可靠”的中间优势,发展前景可观。
对于消费者的一些批评,无印良品也是在改进的。一个是提升本土化程度,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推出定制商品,例如加大码床品、符合中国厨房尺寸的收纳工具;不断优化供应链,提升本土供应商的比例,从而缩短交货周期并降低成本。
另一个是加快电商布局。界面新闻的数据显示,2025年的天猫“6.18”期间,无印良品在服饰销售总榜和女装榜上分别排名12和17,这是它首次进入这两个榜单的前20名。而今即时零售如火如荼,无印良品也加入其中,大多数门店覆盖外卖平台,很多商品可以通过外卖平台在30分钟内送达。
总之,无印良品面临定价争议、本土品牌竞争、部门门店经营不善等挑战,但据此判定“卖不动”也不客观。无印良品长期的品牌建设、理念传递和在品类拓展上的策略,仍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世界就是个巨大的《甄嬛传》,即便“宛宛类卿”者众多,但“白月光”倒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取代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