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步入陆丰市甲西镇客楼村的现代化肉牛养殖基地,仿佛闯入一座“牛界科技梦工厂”。数百头体格健硕的西门塔尔牛正慢条斯理地咀嚼着精准配比的“营养餐”,这里不见传统养殖场的杂乱繁忙,闻不到刺鼻的牛粪气味,唯有机械运转的井然有序。改变源于农业科技带来的硬核力量——陆丰市瀛泓渔农发展有限公司以机械化和循环农业为“笔”,在三甲大地上绘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
喂养有“方”
“对牛弹琴”助长膘
每天清晨六点,欢快的音乐准时在养殖场中回荡。数百头西门塔尔牛齐刷刷起身,睁大双眼,倚栏张望。
随后,智能投料车缓缓驶入,均匀撒下草料。牛群一边聆听轻快旋律,一边大快朵颐,不时发出满足的“哞哞”声。
难道这是现代版“对牛弹琴”?
公司负责人李炯标笑着解释:“舒缓的音乐能放松牛的神经,进食时咀嚼更充分,还能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增强长势。”这些牛每日两餐,餐餐有乐曲相伴。
养殖有“技”
机械赋能效率高
“草料搅拌完毕,准备投喂!”李炯标一声令下,操作员轻按电钮,撒料车应声启动,一路向前推进。金属料斗中,粉碎的皇竹草与发酵玉米秸秆混合散发出淡淡的酸甜气息。
“如今十几分钟就能喂完全场500多头牛,以前人工推车投喂得要忙活大半天。”“90后”操作员李秉尧感慨道。
目前,该基地已投入3500万元完成全机械化改造,实现从运草、铡草、搅拌到投喂的全程机械运作,养殖效率大幅提升。如今,仅需五六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头牛。
培育有“种”
优种杂交效益显
“瞧,那头小牛犊就是陆丰牛与西门塔尔牛杂交的后代。”李炯标指向不远处的牛舍介绍。
据《广东畜禽资源汇编》记载,“陆丰牛”以抗病力强、耐粗饲、役用性能好著称,曾是粤东地区农耕与运输的主力;而原产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西门塔尔牛,则因乳、肉产量双高,被冠以“全能牛”之誉。
“杂交改良效果非常明显,杂交的小公牛育肥12个月左右即可出栏,体重保守估计超1200斤。目前我们年出栏优质肉牛超过3000头,年产值达7000万元,主要销往深圳、潮州、汕头等地。”李炯标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展现出品种更新的巨大优势。
循环有“道”
变废为宝绿意生
机械化只是第一步,真正实现农业“循环再生”,才是现代养殖的高明所在。
“企业流转1100多亩土地,其中800亩种植皇竹草,其余种植玉米和麦草,打造‘养殖—种植—再养殖’的闭环模式。既保障饲料供给,也维护生态平衡。”李炯标说。
更让周边农户欣喜的是,以往让人头疼的玉米秸秆如今成了“香饽饽”。公司与多户村民签订秸秆回收协议,使其变废为宝,养殖产生的牛粪经发酵处理后成为优质有机肥,免费供给村民使用,一条绿色循环产业链已然形成。
“又环保又省钱!以前烧秸秆污染空气,现在能卖钱;以前买化肥价格高,现在用牛粪肥地,效果一点不差!”村民黄锥说。
共富有“招”
多元增收路更宽
“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干活有工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一年好几万收入,比光种地强多啦!”村民郭秋生笑容满面地说。
“企业盈利、农户增收、环境改善——我们要的是多赢。”李炯标表示,基地二期扩建工程将于年底启动,扩建面积100亩,预计新增肉牛1500头。建成后,基地总面积将达150亩,总存栏量可达3000头,成为粤东地区肉牛养殖的“领头牛”。
未来,随着揭普惠高速公路南延线项目通车在即,汕尾陆丰东部片区与珠三角的交通将更加便利,李炯标计划打造粤东牛羊交易市场,进一步延伸屠宰、加工等产业链条,为当地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肉牛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南方+记者 陈欣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