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知潼取代子涵梓萱,这届家长取名卷麻了

南周知道 2025-09-17 10:25

对于那些已经拥有名字、甚至对名字不甚满意的人而言,不必过于困扰——人生的价值,终究由自己的行动与品格书写。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幼儿园、中小学开学啦,神兽终于归笼。

据媒体报道,一年级新生报到的名字惊艳众人:扶苏、知潼、邕熙……网友评论道:“怎么不见子涵和梓萱了?”回想三四年前,新学期开学时,“子涵”的重名率太高一度引发关注——“学校走廊里喊一声‘子涵’,至少有3人答应。”

给孩子起名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多数家长都很用心,但不同的年代,孩子的名字还是呈现出一定的代际特征。虽然名字有千万种取法,但“好”的名字是否具备一些基本特征呢?

从“秀英”到“子涵”

从古至今,国人对于给孩子取名这件事,都看得非常重。

《礼记·内则》记载,孩子出生后三个月,父亲会为之取名,是孩子被正式接纳为家庭成员的象征。《左传·桓公六年》中记载申繻论命名,提出“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强调取名要符合出生情况、道德象征、自然物象等原则。

此外,古人的名字里,既有“名”还有“字”,《礼记·檀弓》有云“幼名,冠字”,幼年时取的是“名”,成年时取“字”,“名”只能由长辈称呼,平辈和朋友之间则要称“字”,以此表示尊重,比如诸葛亮,字孔明;李白,字太白。

给孩子取名字,是一个家庭的私人选择,背后也深深镌刻着时代的烙印。

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社会都沉浸在“站起来”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中,人们给孩子取名,更多体现的就是对国家新生的庆祝,以及对和平、稳定生活的渴望。取名没有太多复杂的修饰,却满是朴素又真挚的情感。

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1959年及以前,男性名字中最常见的是“建国”“建华”“国华”“和平”。女性名字相对柔和一些,但同样离不开时代主题,“秀英”“桂英”“秀兰”“玉兰”“桂兰”是最高频的几个,既带着传统女性名字的温婉,又契合当时对于新时代女性的期待。

进入60到70年代,社会氛围逐渐偏向集体主义,崇尚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1960-1969,男性名字中最高频的几个字是“军”“勇”“伟”,1970-1979,男性名字中最高频的几个字是“勇”“军”“伟”“强”“刚”等,鲜明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进入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思想也越来越开放,对个性的追求逐渐凸显。比如1980-1989年,女性名字中最高频的几个字是“静”“丽”“娟”,1990-1999,女性名字中最高频的几个字是“静”“婷”“敏”“丹”等,不局限于集体主题,而多了诗意和文雅的表达。

21世纪以来,大众文化风起云涌,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独特性的追求也到了新的高度。

年轻一代父母给孩子取名,不仅有好的寓意,也要有个性,有气质。

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的数据,2010-2019年,男孩子最高频的名字是“浩宇”“浩然”“宇轩”“子轩”“宇航”,女孩子最高频的五个名字是“欣怡”“梓涵”“诗涵”“梓萱”“子涵”……所以,老师叫一声“梓涵/子涵”,走廊里有多个孩子响应的情形,倒也不是夸张。

有意思的是,父母明明想给孩子取个性化的名字,为何却不约而同地“扎堆”?这体现的还是时代潮流的力量。

父母获取灵感的渠道虽多元,但也高度同质化,比如一样的社交媒体,大差不差的热门偶像剧和流行小说……当父母们频繁接收到“梓”“涵”“轩”“宇”等既文雅又新颖(至少刚流行时是新颖的)的字眼时,他们在给孩子取名时很容易首先想到它们,造成了新一轮的流行爆款。

也由此,名字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代际特征。经历“子涵”的重名风波后,这两三年,很多父母有意识地规避,更多地从《诗经》《楚辞》《论语》等经典里寻找取名灵感。

当然,也很难说,扶苏、知潼、邕熙等名字走红后,“知”“潼”“邕”等会不会成为新一轮的取名高频词。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好名字”的共性特征

名字,是一个人最初始的符号,也极大概率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取一个好名字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好”的名字见仁见智,也千差万别,但多数具备一些共通的基本原则。

首先,好的寓意。名字要正向、美好,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善意。好的寓意也包括音律美,就是要尽量避免不雅的谐音,例如“杜子腾”(肚子疼)、“沈京炳”(神经病)等。取笑别人的名字当然是不对的,但我们也可以尽量避免类似的谐音。

好的名字不必标新立异,也要尽量避免千篇一律。前几年,“浩宇”“浩然”“梓涵”“子涵”的名字很多,甚至一个班级里有两三个重名的,老师不易区分,孩子自身也会产生混淆,不知道老师或同学是不是在叫自己……重名率太高,难免给生活带来不便。

这里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建议:在初步选定几个心仪的名字后,借助公安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使用“查询同名人数”服务,了解名字在本省和全国范围内的大致情况。如果查询结果显示重名人数成百上千,就应该考虑调整了。

好的名字也应尽量简明、易写、易认。名字是要天天写、天天用的,要是笔画太多、字太生僻,孩子小时候学写名字费劲,长大以后办事也会遇到不少麻烦。特别是不常见、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不会读,甚至电脑字库里都难以找到的生僻字。很多人因为名字里有生僻字,在办理社保、银行卡、房产证时,系统无法识别,导致业务办不了……这类新闻屡见不鲜。

所以,取名时优先选《通用规范汉字表》里的字——常用字(3500)、通用字(6500)和专用字(1605),满足99%以上的现代日常使用需求。

有人或许会认为,名字没取好,还可以改名嘛。确实,法律赋予我们改名的权利,“未满18周岁者由父母或监护人申请变更登记;18周岁以上者由本人申请”,改名不是户口本名字变了那么简单,改名后,之前的学籍档案、社保记录、学历证书等所有用旧名字登记的资料都需要一一变更,一些档案若没有及时变更,日后在用到时还需开“曾用名证明”,过程非常繁琐。

所以,取名时千万不要抱着“以后能改”的想法随便应付,第一次取名就应尽量考虑周全,避免后续因为改名带来麻烦。

当然,无论名字多么重要,它都不能定义全部。对于那些已经拥有名字、甚至对名字不甚满意的人而言,不必过于困扰——人生的价值,终究由自己的行动与品格书写。

而对于正在为孩子斟酌名字的父母,多一份审慎和周全,避开生僻和流俗,选择一个寓意美好、便于使用且独具特色的名字,无疑是给孩子一份实用而温暖的礼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