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大唐汕头“盛唐一号”海洋牧场投产

作者 余丹 2025-09-11 18:48

9月11日,全国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在广东汕头投产。该项目依托已投产的南澳勒门Ⅰ海上风电扩建项目的区位优势,创新实施“海上粮仓”与“蓝色能源站”集成式开发模式,不仅实现了汕头桁架式养殖平台“零的突破”,更为广东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推动能源与渔业协同高效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全国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在广东汕头投产。南方+余丹 摄

全国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在广东汕头投产。南方+余丹 摄

“盛唐一号”揭秘,科技感拉满

南方+记者搭乘由电气风电运营的亚洲首制运维母船“至诚60”,来到距离南澳岛约11公里的南澳勒门Ⅰ海上风电场场区。只见碧海蓝天之间,白色风机徐徐转动,巨型养殖平台巍然屹立。

搭乘电气风电运营的亚洲首制运维母船“至诚60”。南方+余丹 摄

搭乘电气风电运营的亚洲首制运维母船“至诚60”。南方+余丹 摄

据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娄淑军介绍,“盛唐一号”海洋牧场跨距达38米,高度56.5米,总重约1760吨,养殖水体达1.36万立方米,采用模块化建造工艺,设计可抵御16级超强台风。

“盛唐一号”采用模块化建造工艺,设计可抵御16级超强台风。受访者供图

“盛唐一号”采用模块化建造工艺,设计可抵御16级超强台风。受访者供图

而“盛唐一号”养殖平台所采用的吸力筒基础更是独具匠心:这是一种底端开口、顶端封闭的筒状结构,娄淑军形象地比喻道:“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能‘吸’在海底,又能‘拔’起来的巨大吸盘。”这种基础具有免打桩、安装快、经济环保的显著特点,既能提供稳固的基座,又能实现海洋牧场的整体迁移。

“盛唐一号”采用模块化建造工艺,设计可抵御16级超强台风。受访者供图

“盛唐一号”采用模块化建造工艺,设计可抵御16级超强台风。受访者供图

在功能配备上,“盛唐一号”配置自动投喂装置、智能洗网机器人、水质检测、水下监测、绿色光伏供电、杂鱼诱捕等先进功能,以高科技助力广东渔业养殖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

现场,随着工作人员将一尾尾鱼苗陆续投放进网箱,全国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正式宣告投产。记者了解到,“盛唐一号”投产后预计年产高经济价值的海鱼约180吨。这些海鱼不仅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后续的捕捞、运输、销售等环节还将带动海洋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工作人员将一尾尾鱼苗陆续投放进网箱。受访者供图

工作人员将一尾尾鱼苗陆续投放进网箱。受访者供图

工作人员将一尾尾鱼苗陆续投放进网箱。受访者供图

工作人员将一尾尾鱼苗陆续投放进网箱。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盛唐一号”作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尝试,将为深远海养殖产业化发展积累宝贵经验、提供实践依据。娄淑军表示,项目还将吸引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带动海洋科研服务、技术咨询等科技产业发展,拓展海洋业态。

向海图强,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汕头依海而立、向海而兴,拥有海域面积4424平方公里及超1万平方公里可利用海域,海岸线长达395公里,具备天然的海洋资源优势。近年来,汕头锚定加快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统筹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滨海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将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汕头南澳勒门海域风电场。南方+余丹 摄

汕头南澳勒门海域风电场。南方+余丹 摄

“此次海洋牧场项目投产,是汕头海洋渔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喜事。”汕头市委副书记赖小卫表示,发展海洋经济始终是广东的重要任务,发展海洋牧场是汕头的职责使命,海洋牧场的经营前景广阔,汕头有责任将这篇文章做得更实、更有意义。

“盛唐一号”作为汕头“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战略的主要建设内容,是汕头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深耕“蔚蓝”、向海图强的生动实践,其通过立体式开发实现集中集约用海,实现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的空间和功能耦合,对汕头打造“蓝色粮仓”、优化近海生态、促进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创新路径。同时,可带动汕头市其他产业探索融合发展路径,推动“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赵刚表示,“盛唐一号”是中国大唐投建的首个“海上风电+”示范融合项目,大唐将以“盛唐一号”现代化海洋牧场的高质量运营为基础,携手各方共同拓展“海上风电+”多元融合新模式,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深远海风电开发建设。

采写:南方+记者 余丹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肖俏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