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头版|幸福不止“看得见”!广东医生在喀什的含金量有多高?

作者 邵一弘;赵子杰;杨天智 2025-08-19 10:43

纱布揭开的那刻,新疆喀什伽师县患者热合曼·阿西木泪水夺眶而出。被白内障折磨几十年后,热合曼早已记不清亲人的面孔。术后,看到老伴的脸上爬满皱纹,孙子已长成阳光少年,一家人久久凝望着彼此,幸福溢于言表。

“看得见的幸福”离不开系列政策支撑。广东援疆“粤新光明行”启动两年来,已完成超3000例免费白内障手术,并通过援疆资金兜底,让患者自付“零负担”;第十批广东援疆干部人才进疆以来,大力平移高精尖技术填补服务空白,医疗援疆实现从“单项支援”到“系统赋能”转变。广东援疆医疗队3年投入资金近9亿元,推广临床新技术超200项,3项做法入选自治区医疗援疆最佳或优秀案例,居19个援疆省市之首。

站在8月19日“中国医师节”的节点回望,第十批广东援疆工作实施以来,累计521名广东医护人员(含深圳市)扎根万里之外,服务触角覆盖南疆、辐射周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增进民生福祉、巩固民族团结发挥了独特作用。

3年3000例白内障手术

带来“看得见的幸福”

时值暑假,疏附县三年级学生阿依夏木古丽·麦麦提依明学会了新技能:打羽毛球。看着她和二哥打得有来有回,邻居们难掩惊讶的目光。“我还能帮爸爸妈妈干农活,前两天刚收了玉米呢!”阿依夏木古丽说。

4岁时,阿依夏木古丽因双眼角膜变性,视力急剧下降,只能看到模糊光影,多番求医后证实,角膜移植是恢复视力的唯一希望。然而,角膜移植手术价格高达20万元,让务农为主的一家人望而却步。

“我们通过村委反映困难后,广东迅速伸出援手,不仅带我们到广州完成了手术,还支付了所有的医疗费用。”阿依夏木古丽的父亲说。自手术成功以来,阿依夏木古丽的情况逐渐好转,左眼视力恢复到1.0左右。

喀什地区紫外线强烈,白内障等眼病高发,为受援地群众送上“看得见的幸福”,是“粤新光明行”的题中之义。据了解,自2023年7月启动至今,“粤新光明行”每年为1000人做白内障手术,至今施治病例超过3000人次。

伽师县67岁村民阿斯古丽·托合提就是受益者之一。3年前,老人从屋内走出,阳光一晒,眼前一花,“咚”地磕上葡萄架的柱子。儿子儿媳惊吓之余,一直按高血压为母亲安排诊治,直到最近筛查,才知道是白内障的问题。

8月中旬,阿斯古丽在伽师县人民医院进行检查、手术,术后第二天便拆除绷带出院。儿子阿不都外力说,以前母亲视力不佳,他爱人要脱产在家照顾,现在她可以重新上班了。“接下来我们已经安排了爸爸接受手术,在县医院就能免费做,很方便。”阿不都外力说。

“南疆面积大,患者多,但有资质的白内障医生较少,是当地开展白内障治疗的主要障碍。”阿斯古丽的主刀医生、伽师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主任杨飞雄说。据了解,喀什面积与广东相当,但能做白内障手术的本地医生仅十余人。

让人才“留得住”的现实需求日益迫切,广东“组团式”医疗援疆迅速提升质效。在眼病诊治方面,依托“粤新光明行”等活动,广东进一步助力受援地完善筛查、诊治、用眼卫生等各项环节,开展重点人群筛查超7000人,义诊服务群众超1万人,累计培训基层眼科医生70多人次。建设中山大学国际眼科医学中心新疆分中心,将有力提高南疆地区眼科医生的培训水平,并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更多的眼科医学人才。

“我们还在当地开展模拟器培训、动物眼实操等,有望使白内障手术的培训周期缩短50%以上。”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专家陈子东说,“青光眼与白内障共享多重危险因素,我们还引进激光治疗等技术,进一步提升当地急性青光眼的诊治水平。”

“五个统筹”立体式帮扶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力量

“护肝药再吃一周,复查正常之后可以停,抗乙肝病毒治疗要持续……”在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下称“中心”),感染科主任张绍全正在给门诊患者诊治。援疆的第二个年头,张绍全带领科室陆续诊治了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Wilson病等疑难疾病。

近年来,“广东医生”正日益成为诊治急难重症的一张亮丽“名片”。张绍全所在的感染科收治疑难重症病人占48.5%,CMI(病例组合指数)升至1.13,平均住院日则下降到8.45天。“我们陆续治愈了EB病毒严重感染、布鲁氏菌病心内膜炎、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脓毒症等感染科重症患者,并继续推动多种诊治手段深入开展。”张绍全说。

在喀什地区,传染病仍然高发。“其中,结核杆菌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强,南疆地区风沙猛烈,使结核病更容易传播。”伽师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三区区长梁敏锋说。

为此,广东援疆在受援县域建设数字化免疫平台,实现乡镇全覆盖。此外,持续开展“粤新消结行”等活动,协调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专家团队多次进疆指导防控策略、培训防控骨干,连续三年在受援地实施肺结核免费治疗和营养三餐保障各1200例,完成肺结核重点人群筛查超5000人。“2023年,伽师县肺结核发病率一度高达160人/10万人,现在已下降到62.6人/10万人。”梁敏锋说。

喀什地区邻近中亚,中亚各国肺结核等传染病同样高发。中心2023年7月投用后,陆续举行了多场跨国感染科、泌尿外科新技术培训,全科医生培训等,与中亚、南亚地区的医学交流日益密切;除传染病外,中心还在广东援疆的支持下建设了眼科中心、呼吸和重症医学科等22个重点科室,开放床位500张。“此外,我院在烧伤整形等方面正取得迅速进步,近年开始为整个南疆地区输送人才。”中心副院长阿不力克木江·阿布都如苏力说。

在广东创新开展的“五个统筹”立体式帮扶中,统筹“请进来”“送出去”被列为首位。通过专项培养计划、医疗人才培养“造血行动”等,广东援疆每年为受援地系统培养100名“带不走”的本地医疗人才;“青年胡杨计划”则安排超20名管理岗人才赴广东高水平医院学习,有力充实骨干管理力量。

同时,广东提出统筹“长中短”“老中青”、统筹“帮业务”“强管理”、统筹“传技术”“带科研”、统筹“建高地”“惠基层”等工作方法,进一步提升发展综合绩效,放大医疗援疆效能。2023年至今,喀什一院向上转诊率迅速降至0.21%,并实现喀什地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的突破”,喀什地区广东省“组团式”援疆医疗队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引入“顶流”资源助力

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

对于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传统疗法科主任陈秀华而言,今年8月19日的中国医师节十分特别,陈秀华团队在喀什开展授课培训、义诊咨询、疑难病会诊等学术交流活动,“希望将国家级非遗‘岭南陈氏针法’等中医特色疗法与当地结合,探索更适合南疆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诊治方案。”陈秀华说。

数据显示,喀什地区居民健康素养相对较低。而中医药的引入,既为解决患者病痛带来方案,也为传播健康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渠道。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下称“图市总院”)主任中医师、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主持工作)谢炎烽介绍,中医在当地群众中十分受欢迎,半年来,图市总院中医科门诊量及业务量较去年增长100%,“我们还开设了师承工作传承学习班,招收14名徒弟,在‘输血’的基础上同步‘造血’。”谢炎烽说。

在疏附县维吾尔医医院,中医疗效不断提升。住院中学生麦丽凯·麦麦提艾丽的白癜风病灶已出现黑点——这是治愈的迹象。“利用暑假时间,医院集中开展了两个疗程的药浴、艾灸等治疗,第三个疗程可以在家服药。”麦丽凯说。

疏附县维吾尔医医院党委书记李莹介绍,在广东援疆帮扶下,该院近年来积极探索发挥中医药在南疆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的优势,白癜风、银屑病等皮肤病的诊疗水平不断提升;广东援疆还在该院建设南疆(疏附)中医民族医药文化中心,面向各族群众推广中医药文化,一方面提升健康素养,另一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该院中医科在广东援疆力量帮扶下,成功创建为南疆首个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发展成为南疆服务能力首屈一指的中医科室。广东援疆还推动我国首家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喀什设立工作站。针对肥胖、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病,工作站开展中医湿证与燥症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等一系列研究项目,2024年推进粤新协同科研课题5项,建立中医生物样本库和粤喀中药人才交流培训基地。“同时,依托喀什地区区域优势,大力开展面向中亚、南亚的交流,为传统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新平台。”广东省第十批援疆前方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采写:南方+记者 邵一弘 杨天智

摄影:南方+见习记者 赵子杰

编辑 冯颖妍 彭奕菲
校对 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