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勇挑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改革大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双管齐下破解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
广州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作为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通过“八大行动”扎实推动就业优先政策落地见效。
南方日报、南方+推出系列报道,以深度调研、鲜活案例与多维视角,展现广州在打造精准智慧可持续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经验”,为构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格局贡献智慧与力量。
7月,天河区五山街就业驿站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今年刚毕业的黄先生送来一面锦旗,感谢驿站帮他快速找到工作。
他曾带着简历迷茫求职,驿站的老师主动上前,帮他改简历、推岗位、做辅导。不到两周,黄先生成功入职心仪企业,从“求职者”变身“法务新人”。
“是驿站,把我‘送’进了职场。”黄先生说。
这面锦旗,不只是感谢,更是一个缩影。它背后,是广州正在发力的就业服务“双行动”,三大平台提质增效行动、“乐业羊城”行动。
就业驿站、零工市场、院校e站,三大平台正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城市各个角落。
今年,广州将实现创建1个省级标准化零工市场、培育5个区级特色零工市场、做强2个专业零工市场的“1+5+2”零工市场服务体系,优化提升356家就业驿站和105家院校e站,覆盖超8500家重点企业、约600万异地务工人员、50万高校毕业生和25万登记失业人员。
“乐业羊城”行动则锚定更高目标,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困难失业青年100%对接帮扶。今年,广州将推动12.5万失业人员再就业、5万就业困难人员上岗,坚决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面锦旗,承载的是群众的获得感,折射的是广州在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上的系统思考和持续跃升。
打通就业服务“毛细血管”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技术革命加速和就业形态日益多元的今天,公共就业服务正主动走出“舒适区”,迎来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面对结构性失业、青年就业压力、“人岗错配”等挑战,就业服务必须突破传统——从物理空间到服务内容,从管理模式到覆盖深度,真正走向基层、贴近个人全职业生涯。
回应这一趋势,广州率先构建起一个“前置型”就业服务网络,围绕就业驿站、零工市场、“院校就业创业e站”三大平台,把服务做“早”做“近”,变被动等待为主动走近。
真正让服务来到劳动者身边的,是遍布全市的356家就业驿站。它们深入社区、村居、商圈,把以往“遥不可及”的公共服务变为“握手之间的支持”。
这种“毛细血管”式的布局,彻底扭转了“人找服务”的旧模式,实现了“服务找人”。劳动者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帮助就在身边。
同样体现前置思维的,还有零工市场的服务创新。把零工市场建设作为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就业容量的重要途径,聚焦灵活就业新业态发展需求,从求职起点介入,提供“线上标准化、线下规范化”一站式护航,让灵活就业也能安心、规范。
对于青年群体,广州将服务更进一步前置到了“校门口”。就业创业e站嵌入高校和职业院校,在毕业之前就主动介入。它们为学生装备清晰的职业地图、实用技能和精准政策工具,把服务对象从“社会人”前置到“准社会人”,帮年轻人赢在起点。
去年以来,三大平台全面升级。广州通过一系列精准的政策设计,确保服务前置而不失质。
2024年,就业驿站工作要点和建设评估办法从建设标准、服务流程,到绩效考核、动态退出,实现全流程规范管理,更引入星级评定与激励约束机制,倒逼服务质量提升,用制度守住品质。
截至目前,全市就业驿站已服务153.4万人次,发布岗位48.78万条,帮助8.68万人成功就业。
同时,院校就业创业e站工作指引明确e站的建设条件与运作规范。每站均设专门场地、专职团队与导师支持,确保“建设有目标、运作有规范、服务有措施”。截至今年7月,105家院校e站已举办招聘活动346场,提供岗位53.59万个,服务毕业生38.04万人次。
除了政府引导,更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广州打破“大包大揽”的传统,引入社会力量共同运营。
以海珠康鹭零工市场为例,过去这里管理混乱,“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自引入专业人力资源机构整体运营后,市场不仅配备现代化信息系统、舒适招工环境,还承担起政策传导与纠纷调解职能,推动零工招聘走向规范、稳定。
就业驿站同样如此。政府联动企业、培训机构、社工组织等多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模式,整合优质资源,提供持续动能。
通过领先的制度设计与创新的运营机制,广州系统性实现了公共就业服务的前置与下沉,改变了过去“跟不上、够不着”的困境,为全国基本就业服务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广州样本”。
攻坚就业“硬骨头”
作为超大城市和经济活力区,广州一直面临数量庞大、结构多元的重点就业群体安置难题。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需求各异、规模突出,成为就业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解决好这些群体的就业,不仅事关广州本地的稳定发展,更对全省乃至全国就业大局具有示范意义。
2024年,广东省异地务工人员总量超过4300万。仅广州一城,在册异地务工人员就达580.90万人,本专科在校生165万人,规模全国第一,全年登记失业人员也超过22万。
数字背后,是数以万计的家庭生计,更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治理压力。广州若能在破解这类群体就业难题上率先突破,不仅将极大缓解本地压力,更将为全国超大城市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贡献“广州智慧”。
面对挑战,广州启动“乐业羊城”行动计划。“硬骨头”必须靠“硬科技”来啃。
在广州,AI外呼机器人已成为就业帮扶的“智能前锋”。它们自动提取服务对象诉求高频词,实时研判,精准推送岗位,实现了“服务-反馈-考核”全流程智慧闭环。
目前,全市100家就业驿站已配备AI智能服务一体机,累计发布岗位10万余个,为11万余失业人员精准推送岗位信息。
数字化转型,彻底改变了传统就业服务依赖人工、响应慢的痛点,推动广州就业生态从“人找岗”转向“岗找人”,从“泛化服务”升级为“精准赋能”。
精准施策,更要让就业服务“兜得住、兜得牢”。面对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广州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分级分类帮扶机制。
经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纳入三级帮扶体系:Ⅰ级要求1个月内提供1次职业指导、1份政策清单、3次岗位推荐;一个月未就业的,启动Ⅱ级帮扶,“专人对接、加大推介”;两个月仍难就业的,触发Ⅲ级“一人一策”兜底援助,包括协调公益性岗位安置。
对高校毕业生,广州推出“13311”服务模式,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政策宣介、职业指导、岗位推荐、培训见习、档案服务等全链条支持,并建立“一人一档”精准跟踪。
这一体系实现了政策对象全覆盖、服务流程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援助措施动态升级,展现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较高水平,为全国各地建立分类分级就业援助机制提供了可复制、可操作的实践样本。
广州“乐业羊城”行动,通过智慧赋能+精准施策双轮驱动,既解决了重点群体的就业难题,也为全国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贡献了扎实可信的“广州经验”,彰显出大湾区核心城市在就业治理上的使命与担当。
■驿站故事:
全职妈妈转身记
在海珠区沙园街道,一位名叫小童的全职妈妈刚刚送孩子进入小学,她的人生迎来了一个新的岔路口。
多年来,小童全心投入家庭,如今渴望重返职场,开启事业新篇章。然而,现实远不如想象中顺利——海量投递的简历石沉大海,屡次求职未果让小童渐渐失去信心,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就在她几乎放弃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小童了解到海珠区沙园街道就业驿站提供就业帮扶服务。抱着一丝希望,她走进了驿站的大门。
没想到,这扇门背后,不仅有机会,更有一整条通往再就业的赋能之路。
驿站的社工在仔细评估小童的情况后,推荐她参加了一场名为“解困赋能,助力宝妈再就业”的求职训练营。训练营第一天,破冰游戏“人生设计卡”让小童第一次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能力与职业方向。当她发现自己与其他妈妈相比并无特别优势时,一度感到沮丧。
转折发生在第二天的经验分享环节。一位已经在驿站担任“妈妈岗”的员工,娓娓道来自己的心路历程。她讲述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适应新岗位、服务社区居民,并从中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那一刻,小童被打动了,她悄悄下定决心: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接下来的培训更加务实。驿站社工围绕简历撰写与面试技巧展开具体指导。小童重新梳理过往经历,突出与“妈妈岗”匹配的能力,做成了一份有针对性、有温度的简历。在模拟面试中,小童通过角色扮演不断练习、复盘、调整,逐渐克服了紧张与怯场,学会了从容应对各类提问。
努力的回报来得很快。训练营结束后,小童与另外四位宝妈一起,成功入职就业驿站,成为“妈妈岗”的一员。
如今的小童,不再是那个迷茫无助的全职妈妈。她每天穿着整洁的工装,热情地接待前来咨询的居民,协助整理招聘信息、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她说:“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每一天都是全新的开始。”
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次成长。沙园街道就业驿站通过精准服务与暖心陪伴,为小童这样的宝妈提供了重返社会的桥梁。而她,也正是广州持续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网络建设中的一个生动缩影——不再让人找服务,而是让服务主动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数读广州就业
●到2025年,提升356家就业驿站、105家院校就业e站等基层网络服务能力,服务超8500家重点企业、约600万异地务工人员、50万名高校毕业生、25万名登记失业人员。确保每年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困难失业青年“一对一”帮扶联系率100%;强化失业人员生活保障,做好兜底帮扶,2025年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2.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5万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全市建成356家就业驿站(其中165个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2024年以来服务153.4万人次,发布岗位信息48.78万条,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8.68万人次。
●截至2025年7月,广州市共建成30个零工市场(零工服务站点),2025年1月1日至7月31日,共举办灵活用工(零工)专场招聘199场次,参会企业4464家次,提供招聘岗12.15万个,服务求职者10.57万人次。
●截至目前,广州市累计建成院校就业创业e站105所(其中高校就业创业e站69所、中等职业院校及技工院校就业创业e站36所)。1-7月,全市人社部门联合就业创业e站,举办“阳光就业”线上线下招聘346场,累计提供岗位53.59万个,服务毕业生38.04万人次。
●广州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规划等全方位就业服务,举办各类就业创业系列活动1053场,服务覆盖毕业生15.70万人次,指导6.16万名2025届学生成功申领就业创业补贴。
●春风行动期间(2025年1月1日至3月31日),共组织返乡返岗专列13趟,专车80批次,服务约1.2万名务工人员,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70场次(线上209场,线下361场),参会企业1.90万家次,累计提供招聘岗位56.71万个,服务求职人数49.22万人次,并组织开展232场慰问活动,为超过2300名一线务工人员送关心关爱,全力营造“花城春暖”的节日氛围。
南方+记者 洪钰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