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一面鲁迅手夹香烟的网红打卡墙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游客孙女士在“浙里办”投诉,称鲁迅手夹香烟的形象可能会误导青少年抽烟,建议将抽烟画面改为握拳的造型。话题一度冲上热搜,引发了广泛讨论。
投诉者孙女士在投诉里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她查阅多幅鲁迅版画后指出,原始图像中烟纹较细、背景为书房,强调“鲁迅当时是在室内而非室外公共场合吸烟”。
8月25日,绍兴市文旅局工作人员最新回应称,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反馈电话,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历史客观现实,也是绍兴鲁迅故里旅游的一张名片,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投诉盲目做出决策。“大家的意见一致要求不需要修改,文旅局也会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投诉而盲目更换,是否修改目前还没有通知,会在全面统筹后再做出决策。”
鲁迅先生手持香烟的形象,源自历史摄影资料,经过版画艺术加工而成。鲁迅指尖夹着烟卷的沉思者形象,早已深深烙印在国民集体记忆之中,成为表现鲁迅神态最具代表性的视觉标识。
鲁迅
鲁迅
并且,历史人物纪念馆的首要职责是真实再现历史原貌,而非按照现代标准重构历史。鲁迅吸烟这一细节,是他创作过程中的真实写照。抹去这一细节,无异于对历史进行美化处理,削弱了历史再现的真实感。再现历史和行为倡导并不矛盾,不能为了行为倡导而抹去历史细节。
不得不说,这面打卡墙,也是一个成功的文旅作品。在网上搜索“鲁迅故里”,就能出现大量“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有些帖子甚至有上千点赞收藏,还有游客发出“教学”帖子,告诉大家如何借位才能拍出“点烟照”。
这面打卡墙因上述独特的互动设计,已成为鲁迅故里旅游的一张名片。“给先生点烟”的创意,既尊重历史真实,又激发了游客的参与热情,让鲁迅的形象以更加亲切的方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社交媒体上游客拍的打卡照。
社交媒体上游客拍的打卡照。
可以看到,在社交平台上,大多数游客的“点烟”照只是象征性的动作——滑开打火机、做出点烟手势或后期PS加上火苗图案。这种互动方式既保留了趣味性,又不影响其他的游客。
不过,确实有部分游客在现场真正点燃香烟,要“陪先生抽一根”。
在这面打卡墙前,游客密度极高,有小孩、有不抽烟者、有对烟味敏感者,点一支烟,空气不流通,的的确确会影响到其他的游客。
此外,不少表演者穿着鲁迅风格的服装与游客合影,有些表演者只将香烟夹在手中作为拍照道具,但也有小部分表演者为了更加真实的拍摄效果,点燃手中的香烟,一阵阵白烟随风飘向围观的游客。
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陪先生抽根烟”的帖子。
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陪先生抽根烟”的帖子。
鲁迅先生若在世,想必也会支持抽烟别影响他人。先生一生关心国民健康,早年学医的经历使他深知吸烟的危害。但同时,吸烟也是他个人生活和创作过程中的真实组成部分。
相信公众有能力区分“历史再现”与“行为倡导”之间的界限。再现历史人物吸烟形象不等于鼓励吸烟,正如展示古代文人饮酒作诗不等于提倡酗酒。
我们可以“给先生点支烟”以表达敬仰,但不必“陪先生抽根烟”才能体会先生的精神世界。
南方+记者 贺达源
南方+见习记者 张湘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