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文化名人大营救的老村,如何擦亮“红色名片”?

南方+  2025-08-18 07:00

华南抗战的中流砥柱

今年暑假,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社区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有了一批年轻的“新面孔”。数十名“红色小小讲解员”正式上岗,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志愿讲解服务。目前,白石龙社区已开展八届“红色小小讲解员”项目,累计培养了近400名青少年红色文化传播者。

80多年前,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就在这里上演。这段历史,也让白石龙社区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

近年来,白石龙社区聚焦红色文化传承,持续擦亮红色文化村特色品牌,推动红色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让红色基因转化为推动社区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白石龙社区。 受访者 供图

白石龙社区。 受访者 供图

“你瞧瞧这竹凳,会不会和当年先生们坐过的一样?”今年5月,一场沉浸式历史故事会《榕树下的星火》,在白石龙社区的榕树下开演。

阳光洒落,党员干部和居民们戴着草帽、扇着蒲扇、喝着凉茶,化身当时的“村民”,与演员互动,共同还原大营救时的村民会议场景,感受先辈们的英勇。“这场景让我感觉回到了童年时光。”活动现场,文化名人大营救见证者蔡启培感慨地说。

非遗皮影戏《白石龙》将传统的皮影戏与新兴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演绎红色故事。 受访者 供图

非遗皮影戏《白石龙》将传统的皮影戏与新兴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演绎红色故事。 受访者 供图

非遗皮影戏《白石龙》运用传统技艺,生动演绎革命故事;京剧《蔡嫂闯关》通过精彩的唱段和表演,再现普通人的英勇担当;原创音乐舞蹈史诗类艺术党课《风雨归舟》,让观众直观感受蕴含其中的精神;“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艺术荟”通过音乐、朗诵、影像、互动展览等形式,引领观众在旋律与情景中触摸红色记忆……

丰富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大营救的历史从文字史料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京剧《蔡嫂闯关》。 受访者 供图

京剧《蔡嫂闯关》。 受访者 供图

“我们从小就听大营救的故事,老一辈常教育我们,跟着党走,有困难就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这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白石龙股份合作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蔡国强的爷爷是大营救行动的参与者。爷爷的英勇事迹,让蔡国强感到自豪,也激励着他建设好家园。

在蔡国强的推动下,白石龙股份合作公司发起成立白石龙红色文化保护基金,还携手社区党委推动白石龙村主道红色文化氛围提升工程。

深厚的红色基因,同样转化为同频共振的社区治理力量。白石龙社区党委委员沈仁杰介绍,社区党委弘扬红色文化,打造基层党建的“红色堡垒”,通过“四个万家”(进万家门、访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大走访和“三问”(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工作法,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社区难题。

逸秀新村的人行天桥建成通行、民兴苑小区无障碍通道顺利完工、城中村空调滴水问题得到根治、年久失修的喷水池变身休闲广场……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一件件得以解决。“在红色精神的浸润下,社区党委联合多方力量协同共治,推动社区治理更加精细化。”沈仁杰说。

白石龙音乐公园。 受访者 供图

白石龙音乐公园。 受访者 供图

曾经的红色老村,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热闹繁华,深圳北站近在咫尺,地铁穿村而过,大型商业中心与音乐主题公园隔街相望。这片留下光辉足迹的土地,在传承发展中,正焕发出无限生机。

无人牺牲、无人被捕!800多人如何“虎口”脱险?

南方+记者 汪祥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张鹏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