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来风:借十五运东风,让科研“北上南下”更畅通|好运大湾区

珠三角观察 2025-08-15 08:00

编者按

“十五运”开幕在即,粤港澳三地联办,为湾区打开活力展示窗口。

作为南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区域,大湾区2024年GDP逾14.8万亿元,汇聚7.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孕育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借“十五运”东风,大湾区创新站在新起点,如何让青年创新活力在湾区充分涌流?大湾区跨海通道将怎样重塑“黄金内湾”创新格局?

以赛会为契,破制度之壁,畅人才之流,正当其时。《好运大湾区》创新主题周特邀专家前瞻献策,共探湾区创新发展之道。


“即将在大湾区启幕的‘十五运’,正推动香港争取内地赴港签注便利化,为跨区域人员流动注入了新动能,这种便利不应仅局限于赛事期间。当前港澳科研人员‘北上’赴内地交流已较为便利,而内地科研人员往返港澳的交流便利性有待提升。 ”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建议,以十五运会为契机,推动签注便利措施常态化,并依托前海、横琴、南沙、河套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为试点,针对性优化内地科研人员赴港澳的签注政策,通过简化流程、增加频次等举措,为大湾区科研协作扫清流动障碍,让科研“北上南下”更畅通

便利内地科研人员赴港澳

打造港澳科研人员“无感换境”环境

河套实施科研人员“白名单”通关,香港科研人员乘深港跨境直通巴士,35分钟便直达深圳园区;新皇岗口岸2026年投用后通关时间将缩至5分钟……

谢来风认为,在科研合作与人才流动的深度协同中,制度破壁是关键。

谢来风指出,目前除深圳外,珠海等其他大湾区城市的自由行签注存在次数限制、流程反复等问题,导致内地科研人员往返港澳便捷性不足,制约了跨区学术与创新协作效率。

对此,他建议,扩大内地城市赴港澳自由行范围,或优化签注政策(如增加频次、简化流程),重点保障科研人员跨区交流需求,以人员流动“软联通”扫清大湾区创新协同障碍。

针对港澳科研人员在内地发展的适应性问题,谢来风提到,两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存在差异,港澳科研人员对内地经费使用、报销流程等环境的适应性有待提升。

他建议,参考河套合作区经验,推动内地与港澳科研管理制度衔接——如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经费自主权、简化报销流程等,打造与港澳接轨的科研环境,让港澳科研人员能“像在港澳一样”在内地做科研。

在成果转化领域,谢来风强调需破解两大痛点:

一是信息不对称,内地企业与港澳高校的专利、成果对接不畅,应建议建立统一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平台或共享机制,促进供需匹配;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部分港澳及国际科研人员对内地保护力度存在顾虑,建议大湾区内地城市进一步强化执法与制度完善,吸引更多高端成果(如生物医药领域)在湾区转化,改变当前此类成果多流向欧美的现状。

珠江口西岸承载“再造新广东”关键增量

黄金内湾对标国际打造“通勤都会区”

当前,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跨江跨海通道的建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发展筑牢基础。

目前,珠江口已建成及规划在建的跨江跨海通道达11个,正加速打破两岸地理阻隔。

谢来风认为,当前东西岸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以珠中江三市为例,其经济总量尚不及东莞一市。西岸需借力通道优势加速崛起,而广东正在推进的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建设正是关键抓手。

谢来风建议,西岸城市可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建设高标准园区,告别“靠土地吸引企业”的传统模式,对标国际第三代、第四代产业园区,打造智能化、绿色化载体,配套智能厂房等硬件;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以国际化、法治化为目标,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与数字化水平,形成与东岸(深圳、广州、香港)接轨的发展生态,这比单纯补贴更能留住企业;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文体等领域布局关键配套,利用交通便利与成本优势,吸引东岸人才向西岸流动。

“试想未来深珠通道建成后,珠海与深圳跨城通勤完全可能成为常态。” 谢来风认为,随着互联互通设施持续完善,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有望对标旧金山湾区、纽约都会区,形成成熟的“通勤都会区”

珠江口西岸未来正是‘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重要增量。” 谢来风表示,这种两岸协同将重塑大湾区经济地理格局——东岸通过产业链外溢实现能级提升,西岸依托通道红利承接发展机遇,最终形成互补共进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策划:林焕辉 赵杨

统筹:何山 曲广宁 谢苗枫 赵越 吴志远 靳延明 罗丽娟 罗锐  黄舒旻 吴帆 潘晓晨 王勇幸

采写:南方+记者 刘越亚

图源:受访者供图

阅读更多:

好运大湾区|创新全运会,一城一人齐打call

好运大湾区|“创新全运会”鸣哨,11城接力新质火炬

编辑 王飞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