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籍艺术家邝以明个展在穗启幕,诗书画印四艺播芳十香园

作者 李娇 2025-08-18 14:39

8月15日,“问瑶——陈斋邝以明诗书画印作品展”在广州十香园纪念馆开幕,展览分为“广州印迹”“梦中家山”“龙虫并雕”三部分,涵盖西泠印社社员邝以明诗书画印作品60余件。作为客居羊城的河源籍艺术家,邝以明在画作中既以传统笔墨描绘,又以油、盐、古砖、麻袋等材料拓印制作,可谓独具匠心,以写境造境,勾勒诗意家山。其篆体书法中“放棹东江”“客中无日不思家”“故园无数佳山水”等诗句流露客情、客思。

邝以明致辞。

邝以明致辞。

近现代艺术大师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等人追求诗、书、画、印的融通,强调“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而邝以明四艺皆有涉猎,又融合实践奉行“笔墨当随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陈传席对邝以明走古代文人博采兼修的路子评价颇高:默默坚守着先贤延续下来的诗书画印“四全”的追求,并将之与时代相结合颇见创新,在这专才辈出的艺坛中显得尤为难能。

展览名为“问瑶”。问即探索,瑶为美玉,放在“岭南画派”的发祥地十香园,又喻指清末民初以十香园门前瑶溪为水系交通网络的文人、艺术家的交流及其地域风格的生成。个展如若类同,一览无余,难免乏味。好在邝以明诗书画印学兼擅,篆隶楷行草皆修,移步换景,虚实相生,不少意外之喜。展览持续至本月24日,欲知何以引人入胜,不妨亲自一探究竟。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油盐拓画 随物赋形

“流泉嗽石,远山近村,忽然飘来一抹云霭,胜似层叠渲染,境界自出;闲花野卉,游鱼戏虾,忽然逸出一块怪石,胜似苦心经营,生气自现。”在“问瑶”展览序言中,陈传席以两个“胜似”,揄扬邝以明作画的灵气,称其干净灵巧的水色,疏朗闲逸的结构,透露出一种灵动的文人气息与鲜活的时代气象。

文人气息自不必说,“人生好比潇潇竹,几节高来几节低”,稍事接触邝以明的艺术创作便能心领神会。所谓鲜活的时代气象,或在内容、题目、技法三个方面。兹略分说如下:展览第一部分“广州印迹”,芭蕉叶、榕树,乃至陈皮、化橘红、何首乌等岭南风物俯拾皆是,又有二沙岛烟雨路上的广州市政协大楼、网红豪宅珠江帝景等世俗之景。此外,鸟鸣啾啾、田野旷畴,除文人画常见的元素外,邝以明作画亦不刻意规避电线杆等现代事物。观者如若对羊城略知一二,品赏间自当会心解颐。

展览第一部分“广州印迹”,芭蕉叶、榕树,乃至陈皮、化橘红、何首乌等岭南风物俯拾皆是,又有网红豪宅珠江帝景等世俗之景。

展览第一部分“广州印迹”,芭蕉叶、榕树,乃至陈皮、化橘红、何首乌等岭南风物俯拾皆是,又有网红豪宅珠江帝景等世俗之景。

另,邝以明惯用新技法,表现传统意境。一幅画作往往既有画的成分,又常以油、盐、洗衣粉等材料混合在地板、瓷砖上进行拓印。墨色遇到具排斥性的油、颗粒状的盐,其游动的轨迹,便是画家本人也不能控制。待到落定时,画家再顺势而为、随物赋形。当此之时,在笔墨勾勒之外,邝以明仍未放弃技法上的出新,或用喷壶喷墨,或用砂纸打磨,或索性挖掉画纸,形成自然留白、随意生发,造出“梦中家山”。

“以拓法入画,或与刻印有关。刻印不仅要学习篆书,还常拓边款。”邝以明作为西泠印社社员,篆刻自是寓于其书画人生之中。所谓拓边款,即将印章侧面的刻字或图案通过宣纸和墨汁转印到纸上。邝以明从中得到启发,将之融入画作创作之中。

又,此次展出的多幅水墨画命名颇有意思,譬如《我要记住你的样子 像鱼记住水的拥抱》《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 是否看过同样的风景》,语用网络歌曲,放在文人画中,反而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以《我要记住你的样子 像鱼记住水的拥抱》为例,十二张画排布成十二宫格,整体来看,鱼翔浅底,皆若空游无所依。而每张又独立成画,鱼有向外之意,水草有摇曳之感,题目与表现手法上富有新意。

河源记忆 印学渊源

展览第二部分“梦中家山”,邝以明回望往昔,以虚笔勾勒家乡山水,以幻景描摹内心意象,《静界·山外山系列》《篆书微堂吟草》等皆有可观之处。

《静界·山外山》,纸本水墨,纵138厘米,横68厘米,2025年

《静界·山外山》,纸本水墨,纵138厘米,横68厘米,2025年

较之画展对河源山水的艺术呈现,在与邝以明交流过程中,他分享了关于故乡更为写实的一面:在河源源城出生,幼时家庭困难,便跟着母亲做水果生意,常坐船顺东江而下,到惠州惠阳拿货。大人忙交涉,邝以明便自顾自在沙滩上画画。初中时,就读河源中学,参加美术小组。虽开始画画,不停练字,但仍“不得法”。高中喜欢看书,常跑大同路上的新华书店。一日见玻璃柜里有刻印的石头,便买了印石及篆刻所需工具,刻“藏”书印,而这枚印蜕邝以明保留至今。其后,求学美院,始系统学习书法篆刻,从此走上专业道路。

此次展览中有一幅《中国印文化景观》,可谓倾注邝以明对篆刻艺术的感情。该幅画作局部写实,全篇却是想象的集大成,与印学有关的风景名胜皆同框,包括位于湖南衡阳常宁市庙前镇金龙村的中国印山;位于福建福州东北部、以产寿山石而闻名的寿山;位于浙江青田县山口镇、以出青田石而著名的封门山;以及杭州西湖畔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位于印社四照阁的中国印文化主题邮局,孤山后山路的中国印学博物馆等。

《中国印•信系列之中国印文化景观小记》,纸本水墨,纵210厘米,横200厘米,2024年

《中国印•信系列之中国印文化景观小记》,纸本水墨,纵210厘米,横200厘米,2024年

就篆刻一事,汉杨雄有“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之说,宋陆游“雕虫不为小技绝”。邝以明取当代语言学者王力“龙虫并雕”意,既以雕虫小技自谦,又试图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处显乾坤。展览上,《岭南学人小印屏》《雕虫不为小技绝印屏》《微堂篆刻别存》等作品,为观众呈现邝以明在篆刻领域耕耘的甘甜果实与独到见解。

《微堂印留》,纵138厘米,横35厘米,2024年

《微堂印留》,纵138厘米,横35厘米,2024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地点十香园是清末岭南画坛巨擘居巢、居廉(时称“二居”)的故居,也是“岭南画派”的发祥地。清末民初,以十香园门前瑶溪为主线所形成的广东番禺河南文人、书画家交游极其繁盛。这里既涌现以“二居”核心的“隔山派”,又走出高剑父、陈树人等一批享誉全国的艺术大家。

邝以明在诗文、书画和篆刻创作外,又专注于“二居”“岭南画派”和“粤派”篆刻的研究。此次展览亦同时呈现邝以明的学术成果。譬如,《居巢居廉书画文献集论》系统梳理“二居”艺术的文献资料,《晚清民国岭南美术论稿》全面剖析该时期岭南美术发展脉络,尽显艺术学人的探索与洞见。

南方+记者 李娇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符如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