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灵动!潮连火龙“苏醒”!火光里见传承与新生!

江门文旅 2025-07-29 09:28

7月26日晚,蓬江区潮连街全民健身文化广场火光跃动、锣鼓喧天。时隔九年,潮连火龙再度“苏醒”,以54米的雄姿引领金龙、醒狮,在百余名表演者的协作下,上演了一场融合传统与新意的民俗盛宴,不仅唤醒了潮连人血脉里的“龙情结”,更以全民参与的热乎劲儿,让“合和”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火龙腾跃

54米赤焰勾勒非遗灵韵

当晚8时,随着一阵急促的锣鼓声划破夜空,24节、全长54米的潮连火龙率先登场。

与其他地区的火龙相比,它体型偏小却更显灵活,在表演者的配合下,时而如游龙穿梭,时而如潜龙探海,近10种花式轮番上演,火光在夜幕中勾勒出矫健的弧线。紧随其后的金龙与醒狮,或腾跃或颔首,与火龙呼应成趣,引得围观群众阵阵喝彩。

“这火龙比从前更有气势了!”台下观众的赞叹里,藏着筹备团队近3个月的心血。不仅升级改良了火龙的形态,让龙头更威严、龙身更轻便、火光更均匀;还组织了密集训练,让70多人的龙队动作更协调。“以前的火龙舞起来有些笨重,现在改良后,转身、摆阵都更顺畅,威风劲儿藏不住。”卢边舞龙队负责人卢乃志眼里满是自豪。

精彩的表演不仅牵动着本地居民的心,更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专程前来。来自江海区的关先生一家就是其中之一,妻子举着手机追拍龙影,怀里的小儿子跟着龙的节奏手舞足蹈,眼睛直勾勾盯着火光,连眨都舍不得眨。“早就听说潮连火龙的名气,特意带孩子来感受。”关先生笑着说,“这现场的感染力,比动画片强多了。”

从新会区赶来的李先生站在人群前排,相机镜头里既有火龙腾跃的壮阔,也定格了表演者额角滚落的汗珠。“现在年轻人总捧着手机,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他感慨道,“这样的活动多办些,让他们亲眼看看传统文化有多鲜活,比书本上讲一百遍都管用。”

“像从神话里游出来的!”从市区赶来的黄小姐则被火光中的龙身震撼,“锣鼓声、欢呼声、香火味混在一起,特别有感染力。”她认为,这样的活动是最好的文化传播方式,“不需要刻意说教,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然就愿意去了解、去传承了。”

潮连火龙的独特,早已刻在当地的文化基因里。据历代史料记载,潮连人自古便有“三龙”(纱龙、金龙、火龙)相伴,其中火龙以芭蕉树、竹、水草为骨,插上特制香火为鳞,夜幕中通体红光,既是驱邪祈福的象征,也是民俗智慧的结晶。2021年,它被列入蓬江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而这次表演,正是对这份遗产最鲜活的致敬。

全民上阵

从88岁到10岁的“龙的传人”

广场另一侧的休息区,88岁的卢伯正眯着眼给火龙补香火,他布满皱纹的手捏着香火,动作却稳如磐石;不远处,10岁出头的小朋友抱着铜锣,跟着节奏轻轻敲打,小脸被火光映得通红。这场表演,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100多名参与者构成了一幅“全民共舞”的生动图景。

“青壮年扛龙身,老人做龙、排锣鼓,小孩敲锣打鼓或舞鱼灯,分工清清楚楚。”卢乃志介绍,这次连“夫妻档”都来了不少。卢倩球就是其中之一,她裹着汗湿的衣衫,脸上却笑开了花:“以前总在幕后做后勤、撑大旗,这次能上前台舞金龙,累是真累,开心也是真开心!”她指了指前面的队员,“那是我丈夫,刚舞完火龙就来陪我,这体验太特别了。”

在14岁的卢朗铨身上,更能看到传承的力量。当晚他舞了近2小时金龙,结束后仍攥着龙杆不肯放:“下次我要挑战火龙!”他的全家几乎都“扎”在了现场:爷爷、爸爸、叔叔舞龙,小弟弟敲鼓,奶奶和妈妈忙着运龙、递水。“舞龙是咱潮连的根,尤其是火龙,很多年没见了,年轻人不接上,就真的断了。”少年的话虽稚嫩,却透着一股子认真。

在潮连人看来,舞龙文化就是“合和”文化,即由集合、汇合、结合、合作而来,至使这个地方能和谐、和睦、和顺、和悦,各群体、各姓氏族人民和平共处。卢乃志表示,以前逢年过节或遇大事,必舞火龙,一来求平安,二来聚人心。如今,这份祈愿有了新内涵:火光中跳动的,不仅是驱邪消灾的期盼,更是对团圆、协作的向往。“龙是卢边造的,但潮连各大社区都有居民来参加,大家都爱做‘龙的传人’!”

巾帼登场

打破边界的“新时代龙舞”

“看!是女人在舞龙!”表演现场,有观众发出了惊叹。火龙身后的金龙队伍里,10多位女性身影格外亮眼——她们稳稳撑着龙杆,跟着队伍的节奏腾挪辗转,与男队员们配合默契,共同演绎出一条活灵活现的金龙。

“以前总说‘女人不能碰龙’,现在新时代了,思想得解放!”卢乃志的话,道出了这场表演的另一重意义,这让传统龙舞有了新色彩。

卢倩球就是“吃螃蟹”的人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卢边社区人,她从小看着龙舞长大,却从未想过自己能站到队伍里。“第一次握龙杆时,手都在抖,怕跟不上节奏。”但随着训练深入,她渐渐找到了感觉,“原来舞龙不只是力气活,更要懂配合,姐妹们互相鼓劲,慢慢就顺了。”

在后方,还有不少负责后勤的女士正麻利地整理着道具。“她们不上场,我们也撑不起这场表演。”卢乃志说,从龙身制作到场地布置,从队员补给到安全保障,女士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以前觉得舞龙是男人的事,现在才明白,传承文化哪分男女?只要愿意,谁都能成为‘龙的传人’。”

当火龙的火光再次照亮潮连的夜空,照亮的不仅是一张张兴奋的脸庞,更是一条从传统通向未来的路——这条路,需要88岁的守护,也需要10岁的接力;需要壮汉的臂膀,也需要巾帼的力量。

火龙身上的香火还在燃烧,像一颗颗跳动的火种,在潮连人的心里,继续传递着“合和”的温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