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貌提升“微改造”!霞山各街道城乡焕新“进行时”,你赞哪个?(可多选) 解放街道 新园街道 爱国街道 友谊街道 东新街道 建设街道 海头街道 提交
“我现在天天都下楼运动嘞!”说起家门口的变化,家住洪屋社区的陈阿姨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这条法治长廊成了我们这些老人散步锻炼的好地方,孩子们也不用担心我们走远不安全。”如今,在霞山,越来越多像这样的“微改造”场景,正悄然提升着全区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为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家园,借助湛江市中心城区风貌提升“四个圈层”三年行动的契机,霞山区锚定人居环境、攻坚风貌提升,全力打造一批街道风貌提升管控点位,力争以点连线、以线扩面,全方位提升城市高级感、品质感。
自今年5月起
霞山区每月都召开一次
街道风貌管控提升督导现场会
由各街道精心打造一处提升示范点
同台“比武”、相互取经
迅速掀起一场城市焕新增进民生福祉的热潮
解放街道
改造前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后
解放街道深挖街区历史文化底蕴,以“公益 + 微利”模式推动明晶花园至天后宫路段升级改造,通过规整“三线”、完善便民设施、绘制怀旧“老街记忆”主题墙绘,使其摇身一变成为居民休闲漫步、游客打卡拍照的热门地,街区活力魅力大幅跃升。
新园街道
改造前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后
新园街道将目光投向城中村改造,围绕菉塘上坡塘村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卫生整治、文体设施升级三大核心任务,强力推进系列重点工程。“三线”整治让杆线“入地”,巷道变得干净整洁,标准化垃圾收集点拔地而起,篮球场焕然一新,文化长廊古朴雅致。一系列改造工程不仅扮靓了村容村貌,更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爱国街道
改造前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后
爱国街道充分倾听洪屋社区群众心声,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充分考量原有设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用防水颜料为破损墙体、石墩穿上“新衣”,重新标注醒目法治条例;修缮长廊护栏,更换健身器材,新增休闲座椅,并根据居民出行习惯调整创新二巷入口圆盘。如今,这条“简约而不简单”的法治长廊,既是普法宣传的前沿阵地,更是居民家门口的亮丽风景线。
友谊街道
改造前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后
友谊街道深挖城市烟火文化
精心规划4个提升点位
重塑背街小巷独特风貌
让街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充满特色与温度
东新街道
改造前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后
东新街道,坛坡村桥头小公园的蝶变堪称“点睛之笔”,这里地处南柳河畔,曾因地下石油管道限制长期闲置,垃圾堆积、杂草丛生。如今,通过巧妙规划,昔日荒地变身“口袋公园”:见缝插绿美化环境,增设石制桌椅打造休闲空间,迁走垃圾收集点、拆除围蔽铁棚,铺设透水砖提升步行体验。公园设计巧妙融合南柳河风光与田园景致,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新据点,也为河畔增添了一抹亮色。
建设街道
改造前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后
建设街道重点打造南柳河一号渠
如今的南柳河一号渠绿树成荫、道路平整
成为居民休闲放松的“天然氧吧”
海头街道
改造前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后
海头街道将目光聚焦闲置土地利用,屋山北边村把村内约6亩闲置土地改建成村集体公共停车场。自今年6月起,停车场启动停车收费,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20万元,还计划与第三方合作安装充电桩,完善停车场配套设施。曾经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四溢的荒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整洁有序的停车场,不仅解决了村民停车难题,根治了村内车辆乱停乱放的乱象,更切实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这场城乡风貌管控提升“微改造”,不仅让城乡“颜值”与“气质”双提升,更让“环境‘靓’起来,幸福走过来”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一幅宜居宜游宜业、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南方+记者 陈思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