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改革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要将‘汕头服务’打造成为新时代城市形象的‘金字招牌’。”
“凡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能做到的,汕头也能做到,也应该要做到!”
“坚决以‘零容忍’态度追责问责破坏营商环境行为!用心用情服务好企业,着力打造‘让企业群众更加可感可及’的政务服务。”
……
营商环境决定着城市的今天,也决定着城市的明天。在6月30日召开的汕头市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的讲话掷地有声。时隔两年,汕头再次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向外界发出更洪亮的宣言: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汕头高质量发展的最强“磁场”、最亮“名片”、最响“品牌”。
2020年10月13日,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寄望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汕头发展把脉定向,为汕头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契机。”温湛滨表示,“汕头要拿出当年创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汕头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6月30日,汕头市召开营商环境建设大会。方淦明 摄
6月30日,汕头市召开营商环境建设大会。方淦明 摄
拿出“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
作为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汕头是有着改革开放基因的城市。
汕头经济特区创办以来,汕头制定出台了《汕头经济特区个人独资企业条例》,成为中国首部个人独资企业法规;汕头响亮提出“24小时审批答复”,首开全国政府机关承诺制先河,引发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开办内地第一家侨资企业……据统计,汕头率先探索的30多项创新型引领型改革经验,在全国得以复制推广。
曾经的“广东第二城”汕头,当前正面临着迎头赶上的历史抉择。向内看,汕头面临着“特区不特”的现实困境,经济总量不大,同时人多地少、资源受限;向外看,汕头的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经济特区和国内先进地区。
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汕头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大健康为主导,打造总产值超7000亿元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集群。这是一个关系汕头未来、重塑汕头优势的战略布局。
汕头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汕头迎头赶上的根本出路,也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硬仗。“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烦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外界对汕头营商环境的印象和评价还没有实质的改观”“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抓‘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同等力度抓好营商环境建设”……两年前,汕头市营商环境建设大会立下“军令状”,敢于揭短亮丑、亮剑沉疴顽疾、重塑特区形象。
聚焦发展所需、问题所在、人民所盼,汕头拿出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重磅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现“不见面审批是常态,见面是例外”“秒批是常态,非秒批是例外”“不收费是常态,收费是例外”;下大力气扭转企业和群众“办事习惯找关系”的思维模式,让办事不求人成为社会风尚;倡导“来了就是家己人”,全面提升汕头的开放度、包容度、知名度、美誉度。
——推行“秒批秒报”“不见面审批”“兜底窗口”等审批服务模式,上线“秒批秒报”事项1107项、“不见面审批”事项1007项,其中市级“秒批秒报”事项574项,在省内各地市数量最多;
——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重拳开展“春雷”“南粤执行风暴”等专项活动,严厉打击破坏营商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聚焦土地、劳动力、技术要素攻坚突破,制定出台一系列惠企利民政策,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2023年以来清理存量文件235件、增量文件80件;
——聚焦“贪污受贿”“靠企吃企”“吃拿卡要”严肃查办案件,扎实开展涉企执法专项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作为广东省4个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汕头连续4年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居粤东西北城市首位。汕头建设跨境电商产业链、实施暖企惠企护企工程等多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获全省推广。
汕头市政务服务中心开设“汕潮揭”政务服务跨域通办专窗。江文斌 摄
汕头市政务服务中心开设“汕潮揭”政务服务跨域通办专窗。江文斌 摄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感受最深切。
SK化学是世界500强韩国SK集团旗下企业。“项目投资初期,我们遇到了股权并购的问题,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加班加点寻求解决方案,帮我们加快办理手续。”在2023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上,SK化学中国区总经理朴鲁赫讲述了投资汕头的故事,“正因为这种优越的营商环境和良好的服务,公司在现有项目建设的基础上作了扩产计划。”
6月25日,汕头(高新区)万洋科技城项目正式开工。这座位于汕头科学城核心区域的现代化产业新城,承载着汕头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粤东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使命。这个总投资额高达20亿元、总规划用地400亩的项目,将依托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等科研力量,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预计引进200家优质企业。
“从项目的前期接洽、战略签约,到开工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展现出的‘汕头速度’和‘店小二’式的务实高效服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汕头市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和实干精神。”谈起项目落地的过程,万洋集团总裁吴建明对汕头优越的营商环境频频点赞。
营商环境的提升,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从事短视频创作的稻谷娱加公司,是汕头一家利用海内外视频平台宣传推广的数字企业。稻谷娱加创始人是一位青年海归,他回忆道,“自企业落户华侨试验区数字科技产业基地以来,‘华侨板’及时提供企业授信及贷款,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为其海外业务提供定点帮助,合作区提供优质资源对接和洽谈。”
政府高效服务让企业轻装上阵,落户三年来稻谷娱加营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司全球多渠道多模式发行短剧累计近1000部,短剧版权交易额月均500万以上,企业实现年超50%业绩增长。
“让企业在全生命周期享受到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服务,是汕头优化营商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温湛滨表示,要用心用情服务好企业,着力打造“让企业群众更加可感可及”的政务服务。
系列优化营商环境举措,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2023年至2025年5月,汕头签约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共612个,投资总额达1954亿元;落地583个,投资总额1540亿元。
数据显示,2023年,汕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3%,增速在全省排位第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8百分点;2024年同比增长5.1%,增速在全省排位第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3百分点。
截至2024年12月底,汕头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超过55万户,数量居地级市第六、粤东西北第一。其中,2023年、2024年新登记市场主体分别为8.08万、7.14万户。
“今年跟去年就是不一样”
地处粤东的汕头,焕发出勃勃生机。
“营商环境改革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在打造社会期待、群众满意的一流营商环境上依然任重道远。”温湛滨表示,汕头各级各部门要有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责任担当,凝聚工作合力,对标先进地区找差距、对照评价指标查弱项、对接企业诉求找不足。
这一次,汕头再度吹响了攻坚号角。“汕头市委、市政府将今年确定为‘营商环境提升年’,就是要对标国内外先进,全面学习追赶,结合企业所需、群众所盼改革创新提能,努力建设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营商环境和市场化水平,为汕头在经济大省挑大梁建设中拉高标杆、争先进位提供更加强大的软环境竞争力。”温湛滨表示。
新一场硬仗怎么打?此次会议部署,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聚焦政务服务、综合成本和城市形象三大维度,勇于攻坚克难,将“汕头服务”打造成为新时代城市形象的“金字招牌”。
会议重磅推出《汕头市“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方案》,提出了三大行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专项行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专项行动、营造清朗政治生态专项行动。这三大行动,涉及11项重点任务、52项改革举措。汕头打出三套“组合拳”,让每位在汕创业者、企业家都能获得最佳体验和最好服务。
优服务“组合拳”——
深化综合审批制度“四能三率”改革,能取消的取消、能下放的下放、能上网的上网、能秒批的秒批,大力提升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秒报率、秒批率。建立惠企政策统一发布机制,畅通政府惠企政策兑付渠道。加快创建“无证明城市”,积极推进“免申即享”,全面实行“证、照、码”通办。探索“最多查一次”,推动涉企执法部门“一次进、一张单、一起查”。
降成本“组合拳”——
下力气降低电、水、气、物流、土地、融资等“硬性成本”,帮助企业轻装上阵。例如,建立电力接入费用分担机制,降低企业接电外线建设成本,预计2025年可为用户节约成本1亿元。多渠道减少“隐性成本”,主动配套工业园区的路政管道等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医疗、餐饮等优质资源。
塑形象“组合拳”——
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大力整治扰企执法、创收执法;重点复核行政诉讼败诉案件、行政复议纠错案件、行政执法非税收入、行政执法工作信访件,倒查不规范问题;推行企业信用风险“精准画像”,强化信用修复与失信惩戒;倡导文明新风,持续提升城乡风貌和市民素质。
言必行、行必果。如何把作出的承诺一一落到实处?说到做到,需要“最硬核”的保障。会议提出,各级各部门要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责任清单,确保实现“今年跟去年就是不一样”。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是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汕头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优化营商环境,必将释放汕头经济特区迎头赶上的澎湃动力。
《南方》杂志重磅栏目“区域观察”邀您进群:
1.您可通过我们原创分析文章,深读广东区域发展的经验和趋势。
2.诚盼提供各地实践线索,我们将遴选合适选题推出报道。
3.交流、吸纳读者意见,不断优化提升栏目品质。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郭芳 叶石界
【通讯员】李建昂 郭烨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编辑】李晓霞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郭芳 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