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市顺德区顺峰山体育公园的篮球场上,一次突如其来的心跳骤停本可能酿成悲剧。幸运的是,队友们反应迅速,利用公园配备的AED设备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成功挽回了年轻的生命。这个真实案例,生动诠释了顺德区全力推进“人人学急救、会急救”项目的深远意义。
近日,在顺德区群众性急救培训现场,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江倩华点出了项目的紧迫性。尽管顺德已构建起由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及心搏骤停复苏联盟组成的高效急救网络,但救护车抵达前的“急救空窗期”仍是关键挑战。
6月25日,一场由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承办的顺德区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在顺德区公卫大楼举行。
6月25日,一场由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承办的顺德区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在顺德区公卫大楼举行。
数据显示,我国院外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率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而现场目击者若能及时施救,成功率可提升2至3倍——这正是全民普及急救技能的核心价值。心搏骤停往往毫无预兆,黄金抢救时间仅4分钟,第一时间的有效急救直接关乎生死。
全民培训,网格推进
今年4月,一场覆盖顺德全区的社会急救水平提升大幕正式拉开。
在顺德区卫健局的统筹协调下,顺德区医学会、顺德区急诊急救质控中心携手各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的教育办公室、工会等多有关部门共同发力。
项目采取“五进”模式(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重点瞄准公安民警、消防、网格员、公共交通从业者、外卖快递员、物业保安、文体场馆及景区工作人员、教职工、学生、企业员工等十大类与公众接触密切的人群,同时广泛动员其他机关企事业人员、学生和社区居民参与。目标是到年底,全区拥有应急救护能力的人员达到10万,让“急救员”就在身边。
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刘书雁等用案例讲解、现场示范的方式,传授急救知识。
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刘书雁等用案例讲解、现场示范的方式,传授急救知识。
“各镇街按片区落实任务,形成网格化推进机制。”江倩华介绍,项目率先完成了全区医疗机构的师资储备。2000多名来自急诊、重症、麻醉等科室的骨干医务人员接受了统一培训,成为撒向全区的专业“种子”。
这些师资再深入基层,开展面向重点人群的二级培训,所有课程均采用统一课件,但教学方式力求简化、实用。截至6月底,全区已完成2.5万人的急救技能培训,进度已达年度目标的四分之一。顺德区总工会的经费支持确保了所有培训免费向公众开放,大大提升了参与度。
实战为本,化繁为简
急救培训的核心是掌握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实用技能。6月25日,在顺德区公卫中心5楼的一场百人培训现场,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刘书雁通过真实案例,强调了急救“黄金4分钟”的极端重要性。
培训聚焦三大核心:针对高发的心源性猝死,重点教授徒手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操作;针对儿童常见的异物卡喉,传授专业的气道梗阻解除手法;针对交通事故等创伤,则训练简易有效的止血包扎技巧。
“顺德已在公共场所布设了大量AED设备,但关键在于民众敢用、会用。”江倩华再次提及顺峰山公园的成功案例,强调培训理念,“我们不要求人人成为专家,目标是培养‘能发现、敢伸手、会操作’的应急反应能力。”
科技赋能,长效运行
在筑牢传统急救网络(如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复苏联盟)的同时,顺德正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急救的新路径。
江倩华透露,项目组正与网约车平台探讨合作,计划将司机群体培训为“流动急救员”和“移动AED载体”,实现设备与技能的动态覆盖。更令人期待的是,与佛山市120联合规划的低空救援项目,未来无人机可携带AED直飞求救现场,将响应时间大幅压缩至分钟级。
为确保急救能力建设的长效性,项目组已在探索常态化机制。例如在顺峰山公园等场所试点设立固定培训点,市民通过扫码预约即可参加每周开设的急救课堂。
“我们希望急救培训能像健身一样融入日常生活。”江倩华表示,区心搏骤停复苏联盟也将按季度召开例会,持续优化区域急救体系。
深入浅出的急救知识,很受参与培训活动的市民热捧。
深入浅出的急救知识,很受参与培训活动的市民热捧。
公众的热情印证了这种需求,正如顺德区政协委员、顺德区新阶联执行会长罗永东所说:“我们在会员群里发出培训通知,名额很快报满。现在大家安全意识很强,光看短视频不够,这种实操培训非常受欢迎。”
学员杨娜则表示:“不仅学到了实用技能,更增强了应对突发状况的信心和能力。”
从体育公园的惊险救援,到十万民众的系统培训,再到无人机与网约车编织的未来图景,顺德正努力将每一个“第一目击者”转化为可靠的“第一响应人”,一个由科技、培训与制度共同支撑的全民急救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培训课程还设置了实践体验环节,让更多的市民能够真正地将急救知识学以致用。
培训课程还设置了实践体验环节,让更多的市民能够真正地将急救知识学以致用。
撰文: 欧阳少伟
受访医院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