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家门口有“好医靠”

作者 邱日华 2025-07-10 16:43

佛山,这座人口近千万的制造业大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服务供给?

近年来,佛山以建设全省首个委市共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示范市为抓手,用一系列扎实举措破解资源均衡难题,构建起 “市优、区强、镇活、村稳”整合型医疗体系。

“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镇”。当优质医疗服务扎根基层、覆盖全域,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健康事业发展带来的成果。佛山,交出了一份经得起检验的健康答卷。

患者“用脚投票”

一个清晰的事实是,佛山市民更倾向于在本地就诊。统计数据显示,佛山市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9%以上,近3年市域内住院率均在95%左右。这反映了市民对本地医疗服务的信任。

广州是全国三大医疗中心之一。全域同城化背景下,佛山为何没有出现患者被广州虹吸的现象?根源在于佛山的医疗服务水平足够扎实。

剖析一座城市的医疗水平,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

从“量”的角度来看。截至2024年,佛山医疗卫生机构3309家,其中基层机构3108家,医院152家。三级医院36家,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从“质”的角度来看。佛山市一医院连续5年全国百强,市中医院连续9年全国地级市中医院第一,4家医院进入国考A等级。重点专科建设方面,2024年,佛山新增13个国家重点专科,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佛山首例微创胸腔镜二尖瓣替换手术。受访者供图

佛山首例微创胸腔镜二尖瓣替换手术。受访者供图

人工心脏植入术是目前难度最高的心脏手术之一。自2023年以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独立完成了多台人工心脏植入术。其中还包括了一例全球最小最轻磁悬浮人工心脏的植入术。

这背后蕴藏着一个显著的变化。除了基础病、常见病患者,如今更多大病患者也选择在佛山就诊。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佛山的医疗技术水平正在快速追赶国内甚至世界的前沿。

另一组数据也值得关注。2024年,有10%的省内异地就医患者流入佛山。

近悦远来。这意味着佛山的医疗服务能力,不但获得了本地患者的认可,其辐射能力进一步扩大,珠江西岸医疗高地的作用凸显。

“惠民生”是出发点与落脚点

健康事业,说到底就是民生事业。佛山不仅令群众看得上病,更让群众看得起病。

据统计,佛山市公立医院次均门诊及住院费用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保持合理的下降趋势。2024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超9000万,同比增长约9%;医院次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连续三年下降,且绝大多数医院实现医疗盈余,彰显了效率与公益的良性平衡。

这背后,是佛山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领域发展,各级财政落实好政府对公立医院“六项投入”的补助机制。

新医改以来,佛山市财政卫生健康支出累计超1000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年均投入保持超百亿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佛山市财政每年专项投入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换装升级”。目前,全市超6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能力推荐标准,超80%镇街医院达到二级以上水平,确保“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佛山还创新实施“六医融合”,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从“被动诊疗”向“主动健康管理”转型,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能建设,整合区域内医疗和公卫资源,全面落实早防、早筛、早治、早管措施。

“十四五”以来,佛山人均预期寿命达83.6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6.7%,新生儿死亡率下降至0.7‰,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6.0/10万,均优于国家和省的平均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档”

当前,一股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档”的热潮,正席卷佛山。

3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绿岛湖院区试运行启用。同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三水医院新城院区门诊、急诊正式开诊……近年来,佛山多家三甲医院陆续建设分院区。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绿岛湖院区。邱日华 摄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绿岛湖院区。邱日华 摄

其中,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将依托绿岛湖院区发力科研攻关,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该院区的启用,也将有效填补佛山西部优质医疗资源配套的不足。

通过新院区,一方面为区域龙头医院打开新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这正是佛山赋予“一院多区”建设的双重目标使命。

培育高水平医院,一直是佛山卫生健康事业的头等大事。

2019年以来,佛山市在全省市级层面率先实施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投入16亿元重点培育和建设11家高水平医院。

不仅如此,佛山还持续推进探索院校乃至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南方科技大学签约共建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佛山医院,打造大湾区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广东药科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广东药科大学附属佛山医院……

近期,佛山积极引入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等10家优质医院和院校合作办医,提升本地公立医院综合能力。据统计,截至目前,佛山全市36家三级医院与22所高校深度合作共建附属医院。

院校合作,将成为佛山破解医院科研转化困局、人才梯队建设等系统性难题的关键路径。

社会办医实现错位发展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催生了多元办医体系。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的有序发展,让群众有了更多选择。

截至2024年底,佛山市民营医院近100家,床位总数超1.2万张,总诊疗量、出院人次、手术人次呈明显增长态势,规模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佛山不仅鼓励社会办医,更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医院。

佛山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医院。图为和祐医院。受访者供图

佛山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医院。图为和祐医院。受访者供图

坐落于佛山的复星禅诚医院连续八年位居全国非公医院竞争力榜首;美的集团投资 100 亿元建设的和祐医院,是湾区首个拥有质子重离子放疗技术的机构。

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是一场长跑。如何推动社会办医行稳致远?又如何与公立医院协同发展?

这离不开政府的精准引导。事实上,佛山提前谋划、系统布局,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立医疗为主导,非公立医疗资源为补充的多元办医体系。

佛山不断探索优化社会办医准入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南海区通过审批联席会议破解消防、用地难题;顺德区专人对接保障重点项目落地,为社会办医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发展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佛山引导社会办医在眼科、口腔、康复等医疗服务短缺的专科领域实现错位发展,填补医疗服务空白。鼓励社会力量在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三级医院、特色专科医院以及连锁医疗机构。

如今,民营医院在佛山医疗服务体系中的补充作用正日益凸显。

采写:南方+记者 邱日华


编辑 熊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