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雾缭绕的云髻山麓,韶关新丰县黄磜镇佛手瓜田宛如一片翠绿的海洋,藤蔓缠绕,瓜果累累,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随着气温攀升,新丰佛手瓜陆续进入成熟季。这颗看似小巧的小绿瓜背后,正孕育着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
近年来,新丰县精准发力,精心打造佛手瓜产业链条:以标准化种植夯实第一产业、以深加工延伸第二产业、以农旅融合拓展第三产业,并通过多元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整个佛手瓜产业链的年度产值有望突破1亿元。
荒地变瓜海,佛手瓜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作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新丰县唯一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佛手瓜清脆多汁,肉质脆嫩,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黄磜镇群山连绵,水质优异,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土层富含有机质,是种植佛手瓜的理想天然之地。
近年来,新丰县精准发力,积极推动佛手瓜产业扩种。以黄磜镇雪峒村为例,曾经因青壮年外出务工而陷入地荒渠废,千余亩土地撂荒十余年,如今在佛手瓜产业的带动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日,记者走进新丰县黄磜镇雪峒村,映入眼帘的佛手瓜田里,一排排藤架整齐排列,圆润的佛手瓜缀满其间,像一串串晶莹的绿玉水滴,格外惹眼。从6月到12月底,这一地道“新丰味”将持续为湾区市场献上来自广东“香格里拉”的生态手信。
“我们的佛手瓜将主要通过东莞市、深圳市企业销往香港。”广东康展云耕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韩贵介绍。2024年底,在省纵向帮扶新丰工作队、东城-新丰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县农业农村局等多方帮扶力量的牵线搭桥下,韩贵来到这片世外桃源般的村子,与当地产业规划一拍即合,引进佛手瓜种植项目。
雪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庆国介绍:“通过干部带头宣传,动员村民流转土地,目前一期300亩佛手瓜已落地生根,预计年底前还将新增800亩。”
这片基地的佛手瓜采用绿色种植模式,品质格外出众,尚未大规模上市便引得收购商闻讯而来。拥有20多年佛手瓜收购经验的廖老板评价道:“这个村种出来的佛手瓜品质一流,吃起来特别爽口、清脆、清甜,客户肯定满意。”
在佛手瓜产业的强力带动下,雪峒村的经济逐渐向好。曾庆国表示,预计到2025年底,该村佛手瓜种植基地的销售额可达1000万元,为村集体收入注入澎湃动能,同时也给当地村民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村民郑碧逵便是受益者之一,他感慨地说:“佛手瓜产业给我带来了两项收益,一是以每亩500元一年的租金将土地流转出去,二是在基地务工每月有350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可以有4万多元的收益。”
2024年以来,新丰县为扩大佛手瓜种植规模,提高产品品质,精准施策,出台佛手瓜种植奖补政策,整合土地资源,规划新增种植面积,有力地推动黄磜镇多个村庄扩种佛手瓜。与此同时,东城-新丰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投入600万元支持新丰佛手瓜产业,一方面持续完善种植基础设施,新建灌溉与排水工程、配套佛手瓜柱及喷灌设施等,推动佛手瓜种植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迈进;另一方面借助省农科院的技术优势,引进先进种植管理模式并建设示范种植基地,有效提升了佛手瓜的产量与品质。
借助帮扶力量,打造地理标志特色镇
黄磜镇种植佛手瓜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但受限于传统经营思路,产业发展推进较为缓慢。如今,在驻县的各方帮扶力量的强力推动下,黄磜镇实现华丽蝶变,探索出一条以地标产业驱动乡村振兴的全新路径。
2023年底,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结对帮扶新丰县。在该局派驻新丰纵向帮扶工作队(以下简称省纵向帮扶工作队)协助下,2024年10月黄磜镇获得了“部省共建项目-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试点,开始了地理标志小镇节点小品打造、驿站创建、佛手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产品营销推广、多元品牌打造等8个建设项目攻坚。
在省纵向帮扶工作队带领下,东城-新丰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双百行动”驻县帮扶工作队也加入了创建工作,形成了“省统筹、市支持、县镇村联动、企业参与”的全链条推进机制。截至今年6月底,200万元的建设资金撬动各方力量投入近8000万元,为地理标志特色镇创建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资金支持。
产业要壮大,品质是关键。过去,佛手瓜病虫害和品质不稳定是种植户的“心头病”。新丰县借力“双百行动”机遇,整合东莞理工学院技术人才与县农业科技特派员力量,专题研究佛手瓜种植与病害防治难题,启动病害防治技术研究推广项目,推进菌株培育、土壤改良等试验,提升佛手瓜坐果率。
近期,省食品检验所协助打造的省食品检验所韶关检测工作平台在黄磜镇正式揭牌,这是粤北地区首个聚焦地理标志产品检测的专业平台。黄磜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平台的启用,实现了佛手瓜等生鲜产品农药残留、营养成分等关键指标的快速检测,有利于打通质量认证关键环节,提升产品市场影响力。”
当科技为生产端注入动能,黄磜镇同步推进产业形态的多维创新,不仅推出“佛手瓜宝宝”地理标志区域IP形象,还在全镇的路牌、旅游打卡点、提示牌都融入了佛手瓜元素,创意满满。新丰籍企业家返乡投资300万元打造的“佛手瓜小院民宿”,与新落成的新丰佛手瓜地理标志驿站相互配合,形成“农旅展示+特色宿集”的联动发展模式。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参观佛手瓜种植基地,还能住进充满特色的民宿,品尝用佛手瓜制作的美食,沉浸式体验乡村风情。
此外,黄磜镇多方合作,研发佛手瓜月饼、泡菜、酱菜等特色手信礼品,佛手瓜文创产品上线本地电商平台,带动就业80余人,其中佛手瓜月饼在2024年中秋时节销售额近10万元。
如今,以“省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为契机,黄磜镇将佛手瓜产业全面融入“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创建,通过“地标+产业+文旅”的融合模式,成功吸引超30万名湾区游客前来打卡研学。“依托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当地正系统推进佛手瓜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带动镇村风貌品质蝶变与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为‘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提供了‘产镇融合+特色增值’黄磜样板。”新丰县委副书记、省纵向帮扶驻新丰工作队队长张华锋介绍道。
“湾区认证”,助力出山入湾打开大市场
作为佛手瓜深加工的特色产品之一,新丰佛手瓜面凭借独特风味与优质口感,早已成为新丰群众餐桌上的“常客”,承载着浓浓的家乡味道。然而,困于地域局限,其销售市场集中在新丰本地,销量难有突破,尚未充分释放潜在的市场活力。
如何让“土特产”走出山区、对接广阔市场?答案藏在“湾区认证”这把钥匙里。作为粤港澳三地认证机构基于共通执行标准、以大湾区认证联盟形式开展的高端品质认证,“湾区认证”为地方特色产品打开了对接湾区大市场的通道。正是看到这一机遇,省纵向帮扶工作队与东城-新丰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主动谋划,将佛手瓜二产升级作为突破口,推动新丰佛手瓜面对标“湾区认证”标准,全力铺就“出山入湾”之路。
破局的关键,落在了本土企业的革新上。新丰县丰江食品有限公司在两支工作队的推动下,对原有佛手瓜面启动升级:历经5个多月、13版配方调试,全新产品最终通过严苛的“湾区认证”,实现了从初级农产品到高附加值食品的跨越。
走进面条生产车间,新鲜佛手瓜经清洗、切片、榨汁、融合面粉等工序,仅1.5小时就变为热销面食。丰江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娜介绍:“目前我们的面条生产线大概1小时产量是1吨,今年上半年我们就生产了1200吨,预计产值有1200万元。”经过远方好物平台308项的检测,“佛手瓜面”正式上架好物“湾区认证”专区。
通过“湾区认证”体系建设,新丰县佛手瓜产业已成功建立了从选种到采收的全流程标准化体系。佛手瓜面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关键指标远低于欧盟标准,确保“0农残、高钾低卡”的健康标签。远方好物平台——广州蜂群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何建志坦言:“以湾区认证赋能佛手瓜面产业的品质升级,构建了新丰佛手瓜面市场化运营的新路径。”
6月21日,新丰县委副书记、县长侯新祥与丰江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共同走进远方好物直播间,共同为佛手瓜食品带货,开播当晚销量便突破1万单,成为平台面食类爆款。
6月21日,在省市场监管局指导的“湾区认证”促消费助力“百千万工程”活动上,以佛手瓜和佛手瓜面为代表的新丰农产品,正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标准认证体系,构建起“出山入湾”的快速通道,打开湾区大市场,带动农户增收和乡村产业振兴。
“好山好水孕育好产品,但再好的产品藏在深山无人知,也无法惠及农户。‘湾区认证’为我们提供了走出大山的金钥匙。”新丰县副县长谭展如在案例分享环节发言说道。
如今,借力“省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东风,新丰佛手瓜产业已形成“政府引导+企业革新+平台运营+检测认证”的完整闭环,实现了从“土特产”到“标准化商品”的蝶变。这场以认证为起点的价值重塑,带来的不仅是销量增长,更倒逼种植理念、生产标准、产业形态的全面升级。
从云髻山麓到湾区都市,新丰佛手瓜的“出山入湾”之路,正是农产品价值重塑的生动实践。当“湾区认证”这把金钥匙打开市场大门,触发的不仅是销量跃升,更是全产业链的系统性革新。在这片被认证赋能的土地上,每一颗新丰佛手瓜都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密码,正以标准化为笔、以市场为纸,书写着山区产业与大湾区经济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南方+记者 范永敬
通讯员 刘璐 温春和 陈欣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