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宣告着我们正式步入了“上蒸下煮”的盛夏模式。民间常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形容这段时间暑热与湿气交织的闷热天气。在广东等南方地区,湿气尤为盛行,容易导致心烦气躁、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不适。那么,如何在中医养生的角度,科学地“祛湿宁心”、安然度夏呢?今天,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为您奉上一份小暑节气健康指南,助您顺时调养,身心舒畅。
一、 小暑养生核心:清心火、祛湿邪、养阳气
小暑时节,自然界的阳气达到一年中的鼎盛时期,人体阳气也随之浮于体表,体内反而相对虚寒。同时,降雨增多,空气湿度增大,湿热之邪容易侵袭人体,困阻脾胃功能,扰乱心神。
因此,小暑养生的关键在于:
·清心火:“心静自然凉”。盛夏时节,情绪容易烦躁,应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中暑”。可通过听轻音乐、练习瑜伽、静坐冥想等方式,调节心神,保持心境安宁。
·祛湿邪:湿气是夏季健康的“隐形杀手”。健脾利湿是祛湿的关键。通过饮食、穴位按摩等方式,调理脾胃功能,促进体内湿气排出,改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养阳气:顺应天时,固护体内阳气。避免过度贪凉,为秋冬季节储备能量。
二、 穴位保健,轻松调养
治未病科周文欣主治中医师推荐以下穴位保健方法,帮助您清热祛湿,安度盛夏:
(一)清心解暑:按揉内关穴
位置: 腕横纹上2寸(约三指宽),位于两筋之间。
功效: 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能有效缓解暑热导致的心慌、胸闷、恶心、呕吐等不适。
方法: 用拇指指腹按揉内关穴3-5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日可按揉2-3次。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
(二)健脾祛湿:艾灸足三里
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约3寸(四横指宽度)处。
功效: 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可有效改善因湿气重导致的腹胀、腹泻、食欲不振、肢体困重等症状。
方法: 使用艾条悬灸足三里穴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润为度,注意避免烫伤。每周可艾灸2-3次。
注意事项: 孕妇、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请咨询医生后进行艾灸。
三、 饮食调理:吃苦尝酸,少辛多甘
小暑饮食宜清淡,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暑为主。为您推荐以下食材:
推荐食材:
苦瓜: 清热解暑、泻火明目。可凉拌、清炒或煮汤。
冬瓜: 利水消肿、清热解毒。适合与薏米、排骨等一同煲汤。
荷叶: 祛湿升阳、健脾止泻。可泡茶饮用或煮粥。
姜枣茶: 温中散寒、健脾暖胃(适宜体质偏寒者)。适合晨起饮用,但体质偏热者慎用。
饮食禁忌:
避免过量冷饮、冰镇西瓜等生冷食物: 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加重湿气。
减少辛辣油腻食物: 容易助湿生热,加重体内湿热,导致口舌生疮、便秘等问题。
四、 起居有常:避暑防寒两不误
(一)睡好“子午觉”:
子时(晚11点至凌晨1点): 是养肝血的最佳时间,尽量在晚11点前入睡,保证充足睡眠。
午时(中午11点至下午1点): 午间小憩20-30分钟,有助于恢复精力,避免熬夜耗伤阳气。
(二)防暑降温,但切忌贪凉:
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太阳镜,使用遮阳伞等,避免阳光直射。
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
注意保护肩颈、腰腹等部位,避免受凉,引发颈椎病、腰痛等疾病。
出汗后及时擦干,避免直接吹风。
(三)适当运动,促进气血循环:
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运动,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
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舒缓的运动方式,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
小暑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势而为”,遵循自然规律,调养身心。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专科医生,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诊疗服务。
愿大家顺应节气,清净养心,健康度过炎炎夏日!
作者简介
周文欣
治未病科传统疗法门诊主治中医师
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是东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固元艾灸法”第五代传承人,广东省针灸学会针推结合专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穴位埋线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熟练运用易医脐针、针刺、埋线、火针、放血、耳穴、拔罐等疗法,擅长治疗面瘫、颈腰痛症、网球肘、膝关节炎、失眠、过敏性鼻炎、腱鞘囊肿、慢性疲劳综合征、胃肠疾病、小儿疳积治疗,尤其是女性虚寒体质及中医美容等,结合中医体质辨识和四季时令养生调养,通过药膳、经络,内调外治亚健康状态。
出诊时间:每周一、二、四、五、六全天,在总院中心门诊5楼传统疗法门诊出诊,具体出诊时间参考东莞市中医院微信公众号。
供稿:周文欣编辑:莫铸希
校对:陈淑君、卢佩琪
初审:罗树雄、刘绍江
审核:张子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