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养生急!中医三大外治法助你安稳度秋

作者 郭雨欢 2025-10-23 17:18

秋风送爽,天气转凉,人体也随之进入需要精心调养的季节。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医针灸科专家介绍,秋季是“藏精气、养阳气”的关键时期,此时通过传统的中医外治法进行调理,能够有效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为冬季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秋季养生,始于足下

“寒从脚下起”,双脚作为人体的“第二心脏”,是秋寒入侵的主要通道。中药泡足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养生方式,可带来从足底蔓延至全身的温暖。

用38℃-42℃的中药水泡足15-30分钟,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手脚冰凉,还能缓解一天疲劳,提高睡眠质量。对于秋季常见的干咳、食欲不振等问题,通过刺激足部的脾经、肺经等经络反射区,也能起到润肺健脾的辅助作用。沐足刺激发汗,可以排出体内寒气,预防风寒感冒;规律泡脚还能激活免疫细胞功能,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

晚上9点左右气血刚好流到肾经,此时沐足可以帮肾经“活跃起来”。泡完脚再过1小时睡觉,身体温度慢慢降下来,正好符合“体温下降时更容易入睡”的生理规律。

秋季养生,通在背脊

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人体的气血、津液会出现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多汗和气虚人群。拔罐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是适合秋季养生的传统中医技术之一。

通过负压吸附在特定穴位上,拔罐能够有效祛除体内滞留的湿气,疏通经络,改善因季节转换引起的精神萎靡、肌肉僵硬等症状。每周进行1—2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的拔罐,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激活免疫系统,帮助身体抵御秋季多发的感冒等疾病。

拔罐后应注意保暖,6小时内不洗澡,多喝温水可促进湿气排出。同时观察罐印颜色了解体质状况,如紫红色表示湿气重,鲜红色表示体内有热,属正常现象。

秋季养生,疏在肌表

对于秋季特有的“秋燥”问题,刮痧则显示出独特优势。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刮痧不仅能调理气血,改善微循环,还能帮助排出夏季积累的湿浊毒素,缓解因燥邪伤肺引起的口干、皮肤干痒等不适。同时,刮痧还能通过疏通背部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秋季常见的情绪低落,实现身心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医外治法虽然有效,但也需要遵循专业指导。中药泡足不适合下肢静脉血栓和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妊娠期及经期女性需谨慎‌;皮肤破损、过敏体质、孕妇、高热患者、严重高血压患者及血液疾病患者不宜拔罐;刮痧则要求室内保持温暖,手法力度适中,刮后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医针灸科专家团队提醒,秋季养生贵在“因人制宜”,选择适合自身状况的养生方式至关重要。在接受任何中医外治调理前,建议先咨询专业医师,根据个人体质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然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专家简介

赵长鹰(出诊时间:周一、周二全天)

副主任医师,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医科柔性专家。198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01年及2006年到美国SVSU及UAA大学访问及进修、学习;暨南大学第八届“十佳教师”、2021年“暨南大学校长奖”获得者;与他人合作完成的《饮食疗法》《四季果蔬疗法》等书籍在香港“中华书局”、广东省科技出版社出版。

专业特长

擅长肺系疾病、心系疾病及脾胃疾病的中药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的调理,恶性肿瘤患者的中医药辅助治疗及食物疗法,手术后患者身体康复的调养。

学术任职

广东省医学会涉外与特需医疗服务分会副主任委员。

朱诗平(出诊时间:周日全天)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医科柔性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党支部书记、中医科常务副主任,广东省名中医学术继承人,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羊城青年好医生。

擅长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糖尿病肾病;男科疾病;咳嗽、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肿瘤放化疗的中医调理;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

学术任职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肾病分会青年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代谢性肾病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专委会委员兼秘书等。

主研方向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医养生与亚健康防治》主讲教师。主持及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项、中央高校科研基金项目1项,厅局级课题2项。

王攀攀(出诊时间:周日全天)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医科柔性专家。王宽诚青年学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先后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和暨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等科研课题20余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转化科研成果3项。

擅长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老年病,对于慢性咳嗽、口腔溃疡、慢性胃炎、习惯性便秘、失眠、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及中医体质调理有丰富经验。

常敏敏

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医针灸科负责人,医学硕士,主治医师。先后在开封市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修。参加河南省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的培训班,师从广东省名老中医卢利员教授。

专业特长

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近10年,精通中药内服、普通针刺、电针、温针、手针、头针、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灸法、雷火灸、拔罐、小儿捏脊、生物全息疗法等中医传统疗法。擅长治疗骨科疾病如落枕、颈椎病、肩周炎、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膝关节疼痛、肱骨外上髁炎、踝关节扭挫伤、跟痛症、痛风性关节炎、手足麻木等。

主研方向

2022年,电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作用机制研究;2023年,激痛点合谷刺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作用机制研究;激痛点合谷刺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抗炎止痛作用机制研究。

学术论著

近年来参与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15篇。

梁雯琳

中医硕士,主治医师。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曾在广东省中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

专业特长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年余。擅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常见病及亚健康状态调理,如咳嗽、鼻炎、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失眠、焦虑、头痛、头晕、中风、心慌心悸、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学术论著

参与编写《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新进展》一书。

王希

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主治医师,中医硕士。毕业于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中医药大学。曾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学习。中医学习期间曾跟诊于数名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及多位中医专业教授、副教授。

专业特长

擅长将中医经典名方与现代中医药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相结合,运用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慢性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尿路感染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腹泻、便秘等),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头痛、头晕、中风等)。

掌握技术

小儿推拿、针灸、拔罐、电针、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等中医传统疗法。

学术科研

参与临床及基础研究课题3项,编辑校正多本中医辅导类书籍,共发表中国核心期刊论文3篇。

练景灏

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硕连读专业毕业,主修中医内科。曾于湖南省直中医院、暨南大学附属江门中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规范化培训、进修等,中医师承国医大师梅国强弟子广东省名中医余尚贞教授。

专业特长

精通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方证理论用于治疗外感病、内伤杂病,如感冒、咳嗽、哮病、喘病等肺系病证;头晕、头痛、痴呆等脑系病证;失眠、郁证、心悸怔忡、神经官能症等心系病证;消化不良、胃痛、反酸、呕吐、呃逆、腹胀、大便不调等脾胃病证;慢性肝炎、黄疸、胆结石等肝胆系病证;水肿、尿浊、肾结石等肾系病证等。

学术科研

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著作一篇。

主研方向

经方治疗内科疾病的方证研究。

撰文:郭雨欢 通讯员 丘伊彤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