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抢救运河记忆!这件事,岭师学者坚守了十年

作者 林露 2025-05-15 21:46

初夏,鹤地银湖波光潋滟,煲罂耳岭阳光明媚,郭沫若同志题写的青年亭匾熠熠生辉,这座镌刻着“众志成城”的石亭,既是运河精神的象征,也成为新一代青年感悟楷模力量的教育基地。松涛中依稀还有当年战天斗地的劳动号子。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融,精神的传承如运河水般绵延流淌。

5月9日,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兴在湛江市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主会场作《青春为建库开河挺膺担当》主题报告,通过网络传输到十五个基层单位分会场,为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的青年教职工解读运河精神密码。

这是雷州青年运河建设者群体荣膺“南粤楷模”称号后,举办的首场以“精神寻根”为主题的“南粤楷模”事迹报告会。这不仅是对运河精神的深情礼赞,更是岭南师范学院林兴团队十年如一日深耕雷州青年运河历史文化的成果展现。

十年来,林兴团队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积极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创新路径,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让运河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同时,团队深度融入学校“双百行动”,将专业研究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在服务地方建设、推动文化传承等方面持续发力,书写了校地合作、协同发展的精彩篇章。

十年坚守如一日

“雷州青年运河对于外地同学来说是闻所未闻,但令人震惊的是湛江本地同学对此也一无所知。” 2014年,林兴在思政课教学的课堂上询问同学们是否了解雷州青年运河,就连喝着运河水长大的同学们都是一脸的茫然。当时,可获取的关于雷州青年运河的历史资料更是少之又少,在研究领域尚是一片空白。

“伟大的精神不应被遗忘,我有责任,要和时间赛跑!”林兴敏锐地认识到,当年雷州青年运河工程的建设者群体正是活历史。但是即使是当年的青年突击队员,现在都已经是耄耋老人,再不作抢救发掘,就再无机会。林兴开始自筹经费,组建师生团队,踏上了抢救发掘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史的漫漫长路。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行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担当。

十年来,团队深入乡村田野,寻访那些曾参与运河建设的亲历者,用录音笔、摄像机记录下一段段珍贵的口述资料。当年30多万建库开河亲历者到2014年,估计还有几万名运河老人在世,但要在粤西1000多万人口中去找到他们,无异于大海捞针。即使找到,许多亲历者年事已高,记忆逐渐模糊,有的甚至已离世,团队常常需要反复走访、多方查证,才能还原出一段完整的历史记忆。面对寻访难、沟通难、查证难、经费难等重重难关,林兴团队却是一走就是十年。

十年来,团队足迹遍布运河沿线数十个村庄,采访了上百位亲历者,收集了232个真实故事和700余份档案资料。这些资料如散落的珍珠,被团队一一拾起、串联,最终汇聚成《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史》一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24年,该书正式出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研究雷州青年运河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林兴团队抢救性发掘雷州青年运河建设者口述史的十年坚守,让镌刻着30万湛江儿女奋斗史诗的精神密码焕发光彩。

运河文化进课堂

林兴团队深知,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更在于传承。

他们将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团队结合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设计了“田野调查+现场教学+艺术创作”的多元实践路径,组织学生深入运河沿线开展社会调研、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创作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建设“行走的思政课堂”。同时,首创“5+1”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学院、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学生家长、亲历者、学生团队五方力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支持。

在思政课堂上,教师们以运河建设者的故事为案例,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文化,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运河精神的感染与熏陶。十年来,学生以“建库开河精神”为主题的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得校级以上挑战杯8项,其中包括广东省挑战杯二等奖 1项、湛江市演讲比赛二等奖1项,充分展现了思政教育的显著成效。

服务地方促传承

林兴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领域和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还积极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团队多次应邀开展以《建库开河精神》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深入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地,累计举办宣讲活动上百场,激发当地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团队积极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2024年,湛江市委组织部打造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纪念馆现场教学点时,邀请林兴团队参与教学要点的制定与完善。此外,林兴团队还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如协助举办书画作品展、文化研讨会等,以多种形式推动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林兴团队抢救发掘雷州青年运河历史文化的实践,以严谨的考据论证了雷州青年运河工程是国家战略配套工程、全国民办公助大(Ⅰ)型水利工程先行者的重要历史地位,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与报道。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两集纪录片《雷州青年运河》播出。片中以林兴团队研究成果为叙事引线,实现学术成果向公共文化产品的创造性转化。

林兴团队的抢救性研究,让“建库开河”历史焕发光彩,为“南粤楷模”评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

2025年4月,经过中共广东省委批准,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建设者群体被授予“南粤楷模”称号。林兴从数百位亲历者口述中,推荐了3名亲历者接受“南粤楷模”评选组采访,并作为群体代表人选参加“南粤楷模”现场颁奖仪式接受颁奖。团队十年坚守,让学术研究成果也成为了滋养社会、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

从抢救历史到育人启智,从服务地方到文化传承,岭南师范学院林兴团队以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书写了对雷州青年运河历史文化的情怀与担当。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也为高校落实“双百行动”服务地方提供了宝贵的范例与经验。

南方+记者 林露

通讯员 郭莉敏 邓倩文

编辑 麦思容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