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仁心照粤北 | 韶关仁医

作者 叶志强 2025-05-13 16:49

粤北人民医院手术室内,3D腹腔镜的显示屏上,一条被肿瘤360°包绕的右肝动脉清晰可见。吴青松手持器械,在放大10倍的视野中,将患者自体血管断端精准吻合。

这是韶关首例“腹腔镜下联合肝动脉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小时的手术,出血量仅200毫升,术后无并发症。这场被喻为“攀登外科珠峰”的手术,是他30年从医生涯的缩影。

2019年,多学科协作下,吴青松(左三)为后腹膜肿瘤患儿进行手术。

2019年,多学科协作下,吴青松(左三)为后腹膜肿瘤患儿进行手术。

作为肝胆外科的“拓荒者”,主任吴青松的双手刻着职业的印记:常年握持腔镜器械让指节粗大,掌心也磨出老茧。这些痕迹见证他年均150余台四级疑难手术,其中不乏被省级医院判定“不可医”的病例。

2021年,科室跻身全省学科综合能力前十;2025年1月,肝胆胰肿瘤诊疗中心正式揭牌;他将肝胆胰肿瘤微创技术从“跟跑”变为“领跑”,让山区肝胆胰肿瘤患者能就近“看得好病、看得起病”。

毫米之间的生死突围

肝胆胰肿瘤手术操作复杂、技术难度高,手术台上一站常常就是十几个小时。已经完成大量四级疑难手术的他,仍对去年的一场手术历历在目。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被喻为“普外科手术的珠穆朗玛峰”。这个手术学习曲线长,团队协作要求高。多器官联合切除与重建的手术复杂性,显微级精细操作,使得目前能常规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不多。

2024年4月,65岁的陈伯带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吴青松。肿瘤侵犯血管、两次腹部大手术史、严重营养不良……多地医院婉拒的背后,是手术风险的叠加。

吴青松手持器械,在放大10倍的视野中进行操作。

吴青松手持器械,在放大10倍的视野中进行操作。

吴青松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在腹腔镜下完成多器官切除,并创新性采用自体血管重建。刀走毫厘之间,凭借多年手术功底,他切除一段被癌症侵犯的变异右肝动脉,将直径约2mm的变异右肝动脉健侧端与胃十二指肠动脉进行吻合,保证了患者的右肝血供。

术后第3天,无任何并发症,陈伯已能下床行走。“人工血管费用高,自体吻合虽难,但能为山区患者省下数万元。”吴青松说。

用硬核技术托起“绝望者”的希望。像陈伯这样,被省级医院认为“不可医”的肝胆胰恶性肿瘤复杂疑难病例,吴青松已完成了数十例。

多年的坚守在2019年的一场急诊中更显炽烈。那是深夜11点,湖南汝城9岁男孩小何因车祸肝破裂,腹腔积血超2000毫升。刚做完手术回到家里的吴青松,还没来得及吃晚饭就再次奔向医院。

吴青松心里明白,这台手术是目前能够让小何活下去的唯一希望。无影灯下,他仔细将3个肝裂口缝合,最长的裂伤长12厘米、深3厘米。2个小时过后,他救下了小何的生命。

小何每年都会从湖南赶到韶关,来拜访吴青松(左一)。

小何每年都会从湖南赶到韶关,来拜访吴青松(左一)。

后来,小何每年都会从湖南赶到韶关,来拜访吴青松。“吴叔叔,我决定报考医科大学。”15岁的小何确定了人生目标,要成为像吴青松那样的好医生。

至此,这场生命接力有了最动人的回响。

医疗技术的破壁者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率先在粤北地区开展肝胆胰肿瘤微创诊疗技术,打破了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等局限,着力发展腔镜外科、内镜外科、消融外科。

多年来,他主持了新技术、新项目十余项,实现多项术式“零”的突破。

“当医生一定要多替患者和家属着想,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吴青松老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如何实现让患者少走弯路,提供“一站式、个体化、精准化”的诊疗服务,是他持续思考的问题,也是他努力的目标。

这个目标在2025年1月达成了——粤北人民医院“肝胆胰肿瘤诊疗中心”正式揭牌。这也是院领导和吴青松多年的心愿,打造一个打破传统学科间壁垒的创新平台。

吴青松说,中心将肝胆外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影像诊断科、病理科、介入治疗科、肝病科等多个学科组合多学科诊疗团队(MDT),每周定期、定点、定人为肝胆胰恶性肿瘤会诊讨论,技术协同攻坚。

在粤北肝胆胰肿瘤诊疗中心,患者不再辗转多科,而是专家围着病人转。真正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单中心、多学科、一站式、全程化”服务。

“医学的进步,既要向上突破技术天花板,更要向下夯实民生地基。”作为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肝胆肿瘤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吴青松积极构建学术交流平台,每年组织省、市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教授齐聚韶关授课交流。

每年的“肝胆相照、携手县城行”活动,他都会带领科室骨干,到新丰、乳源、乐昌、南雄等县(市、区)人民医院,进行技术指导。此外,他还通过医联体业务查房、远程会诊、亲自示范手术操作等形式,落实“传帮带”,指导基层医院疑难病例诊疗方案制定。

仁术背后的生命哲学

在医院肝胆外科走廊的宣传栏上,吴青松的手机号十分醒目。

这个24小时开机的号码,曾在凌晨两点接过外地患者的咨询,也在除夕夜响起过急诊手术的召唤。“医生的时间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那些等待希望的人。”他翻动着办公桌上的手写病例集说道。

从医三十载的他,始终坚持整理归纳病例。每本册子里,上千张病灶手绘图、手术解剖笔记与术后跟踪记录,构成一部跨越30年的“生命档案”,泛黄的纸页间流淌着粤北肝胆外科的进化史。

“医学的传承,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了培养“能登峰”的团队,吴青松将手术室变为课堂。他创新打造“全息式手术教学体系”,将冰冷的手术室转化为炙热的“临场学堂”进行分层锻造,构建“观摩—助刀—主刀”三阶成长链。

近5年,他培养硕士研究生11人,带教基层医院进修医生、住培医生数百人,将微创技术播撒至远方。

这两年,吴青松将开辟新战场——利用互联网,推广肝胆胰肿瘤早期筛查。他想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科普知识,“要推广早防早治理念,造福韶城百姓。”

对于这位54岁的医者而言,每一次自我突破,都是为了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触摸生命的希望”。

致敬韶关仁医专题>>>

南方+记者 叶志强

编辑 杨韬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