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云松:驭风深蓝开拓者|阳江科技工作者风采

作者 赵强 2025-05-24 12:54

【开栏语】

在南海之滨的阳江大地上,科技创新的浪潮奔涌不息。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沿阵地,到探索海洋科技奥秘的科研实验室;从攻克技术难题的日夜坚守,到培育创新人才的默默耕耘,每一处都闪耀着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他们是阳江科技发展的 “拓荒牛”,以专业与执着突破技术壁垒;他们是创新驱动的 “领航者”,用奇思妙想点燃发展引擎。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南方+与阳江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推出《阳江科技工作者风采》系列报道,挖掘奋斗在阳江各领域科学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聆听他们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以科技之力书写阳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人物档案

纪云松,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公司副总工程师、南方科创中心副主任,广东华电福新阳江海上风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主持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2项、省市级科技项目5项、华电集团科技项目2项,获授权专利5项、软著权3项,形成行业技术标准1项,相关成果获2024年度中电联电力创新奖一等奖等多项行业荣誉。

近日,华电阳江三山岛六海上风电场项目风机基础钢结构制作开工仪式顺利举行。该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电网提供16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可节约标准煤约4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8万吨,这是纪云松带领华电阳江公司在阳江市开辟的又一段海上新征程。

踏足海上风电领域7年的纪云松,自2018年接过阳江青洲三海上风电项目建设的“军令状”,便以“创新奋进、奋勇争先”的拼劲,带领团队开启了在南海御“风”前行的征途。

作为国内深水区海上风电的开拓者,他勇于探索海上风电自主创新之路,带领团队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先后创造了“国内同期面积最大的海上升压站吊装”等多项国内第一,更为中国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勇于挑战

从陆上风电向深蓝挺进

从事新能源开发工作多年的纪云松,曾参与过国内5个陆上风电项目的建设工作。然而,善于思考的他早已察觉,土地矛盾问题对于陆上风电发展的掣肘愈发明显,风电产业想要开辟更广阔的天地,必须将目光投向新的舞台。浩瀚无垠的大海,无疑是最佳选择。

2015年6月,纪云松前往江苏省一处海上风电项目施工现场参观学习,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海上风电的魅力,震撼的施工场景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这才是真正的大国重器!”回忆起那次经历,纪云松不禁感叹。从此,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逐梦深蓝”的种子,他的未来也将与海上风电结下不解之缘。

2018年末,纪云松的事业迎来转折点。得知集团希望他前往主持华电阳江青洲三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工作,他没有丝毫犹豫,随即踏上了向往已久的海洋征途。

华电阳江青洲三项目位于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南面近海深水场址,涉海面积约81平方千米,水深范围41—46米,场址离岸最近距离约55千米,这对纪云松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该项目是同期国内海风项目中国内离岸最远、水深最深、220kV送出海缆最长、项目总装机容量最大、单机装机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是同期国内乃至世界海上风电建设行业中“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作为国内第一个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经验可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标准,就创造标准;没有经验,就摸索经验。”面临建设规模大、船机资源紧、施工条件差、无经验可循、建设工期短等难题,纪云松带领团队不等不靠、迎难而上,积极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痛点难点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底,华电阳江青洲三5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部机组并网投产,每年可提供清洁能源15.5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47.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27万吨、烟尘48.52吨。

世界风电看中国,海上风电看阳江。近年来,阳江市把握世界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围绕国家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举全市之力推进海上风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发展成为全国产业链最完整、配套最齐全、规模最大的风电产业集群。这背后,离不开纪云松等科技工作者的支持与付出。

华电阳江青洲三项目如期达产,让纪云松从海上风电“门外汉”经过洗礼,成长为行家里手,更是助力阳江进一步完善海上风电生态、打造国际绿能之都,为国内海上风电开发从“浅水”迈向“深蓝”提供阳江样板。

敢于创新

在施工一线寻找研发突破口

国内首创ROV辅助沉桩技术、研发立式集成吊装工艺、国内首创“抛冲协同”海缆敷设工法……一项项深水施工技术创新,背后是纪云松带领团队在海上奋战许多个日夜的成果。“只有深入施工一线,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谈及科技创新的灵感,纪云松如是说。

南海浪涌翻腾,即使是经常出海的人,都容易晕船,而前往离岸最近距离约55千米的华电阳江青洲三项目,单程就需耗费5小时。“青洲三项目建设时,我一年中大约有100天都在海上,和一线工人们同吃同住。”纪云松告诉笔者,他和团队见过凌晨海上施工时一片灯火通明,也见过清晨海上壮丽的日出破晓。尽管恶劣的海况和接踵而来的技术难题,让他们的“追风之路”充满坎坷,但他依旧坚持带头在一线“冲锋”。

在南海深水区复杂的水文条件面前,传统的风机安装、海缆敷设方式只能“望而却步”。纪云松及其团队多次前往施工一线观察,并采用沙盘推演模拟施工各环节,首创改造了满载“DP-1”动力定位系统、650吨全回转海工吊、双台舷辅助吊等先进设备的海油生活支持平台,用于风机吊装,成功解决了深海作业吊装高度空间等技术难题,开创国内外同类海上风电施工先河。首创“先抛后冲埋”施工方法,解决了同期国内项目最长、载流量最大的220千伏海缆在短窗口长距离海缆敷设的业内难题。

“科研的突破口就在施工一线,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搞科研,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论上,难以转化。”面对同期国内项目最重、最高、最大的四桩导管架,纪云松带领团队“脑洞大开”,采用立式导管架运输方案,用24天净安装时间,把总重850吨、上部结构高110米、导管架长98米的“定海神针”,稳稳扎在号称“风窝子”的南海,创造了国内海上风电领域46米水深的测风塔最快安装纪录。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纪云松紧紧抓住“低碳智能化”这一关键词,瞄准海上风电建设的“卡脖子”问题,与中山大学、气象局、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等多家政校企进行“揭榜攻坚”,建成了广东首个深水区5G风场,打造国内首批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气象监测“天眼”,大幅度提升了风场科技“含金量”。

与纪云松的带领下,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在青洲三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一项项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项目总结提炼完成3项科技成果、4项QC课题、5项适用于近海深水区项目施工的工法、6项软件著作权,82项专利应用于项目,在国家级核心技术期刊发表3篇论文。这一项项成果,都起源于纪云松坚持在一线发现问题的习惯。

心怀责任

以科技创新实现报国情怀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是什么支撑着纪云松不断研发创新、攻坚克难?

“科技创新的动力,不仅来源于自身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更离不开心中的责任感。”纪云松认为,科技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今日之中国崛起于世界,正是因为科技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突破。而纪云松的心中,也始终怀揣着一个科技报国梦。

海风装备、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一直是纪云松高度关注的领域。从事海上风电建设工作以来,他坚持呼吁、探索以项目为依托,全力推动项目所用装备、设备和材料国产化替代及运用。在他策划推动下,2023年,华电阳江公司与阳江市海风实验室共同承担了阳江市科技局“揭榜挂帅”项目,致力于研发国产水下高强灌浆材料,形成海上灌浆施工工艺,并完成示范应用。

“海上风电建设对灌浆材料要求极高,既要凝固较快,又不能牺牲其流动性,还要达到高强度的标准。”纪云松说,此前灌浆材料一直依赖国外进口,国产灌浆材料研发成功,打破了受制于人的困境,更大大降低了灌浆工序的成本。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国产化”的报国情怀。

这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纪云松不知疲惫地“奋战”。他常带领团队在阳江、江门、茂名、湛江等沿海地区探索,途中在车上用矿泉水和面包充饥,困了就在服务区打个盹。“我每天都在研究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且时刻记得肩上的责任。”纪云松说,这种强烈的科研欲望和报国情怀,让他即便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也依旧精神饱满。

今后,纪云松将带领团队继续投身于南海碧波之间,续写蓝色国土上的动人故事,用勇气和汗水,点亮广东“一核一带一区”的万家灯火。

后记

敢为人先投身深蓝的先驱精神

从海风“门外汉”成长为探索深水区海上风电的“舵手”,纪云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的担当与情怀。他所获得的一项项成果,始于敢闯“无人区”的勇气,成于攻克“卡脖子”难题的智慧,终于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

在工作中,他总是与同事们打成一片,常带领团队进行“头脑风暴”,并与基层一线工人深入交流。在采访过程中,谈及在施工现场发现的痛点难点,以及如何通过研发创新来攻克难关,他的眼中闪烁着热爱的光芒。正是这份难能可贵的品格,让他成为不畏困难的先驱者。

寻风蔚蓝,向海而生。海风拂过深蓝的海洋,一架架风机屹立在碧波中,叶片日以继夜地转动,为他的坚持与付出打上了最有力的注脚。纪云松逐梦深蓝的篇章仍在续写,他将带领团队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航向更广阔的未来。

策划:姜树勤  杨世华

统筹:黄韬炜

撰文:赵强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魏楠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