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渡口中,总有一些人会守住纯真,摆渡于童年与未来之间。来自东莞的音乐人黄志文,用童谣捕捞孩子们的童真童趣,提起满蒿的星光。他用童言酿成的歌曲,两度在岭南童谣传唱征集活动中获奖。
“岭南童谣征集传唱活动十周年特别报道”第九期,走近黄志文,与他展开一场关于童谣与童梦的对话。
人物简介
黄志文,青年词作家,国家艺术基金和鲁迅文艺奖获得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多次获得“广东省优秀音乐家”称号,作品被韩磊、曹芙嘉、王莉、陈思思等著名歌唱家演唱,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美华语电视台、香港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等全球30多家电视台演出,获得国家、省、市奖励300余次。
《小小的梦》:2017年一等奖
2017年,黄志文与作曲家陈亮合作的《小小的梦》在岭南童谣征集传唱评选中斩获一等奖。这首歌以孩子的视角讲述梦想,却在时光中生长出超越音乐的意义。“升旗台前,一个穿背带裤的小女孩曾问我:‘朝霞是国旗流下的蜂蜜吗?’”黄志文翻开泛黄的笔记本,2016年的字迹已有些模糊。这句童言成了《小小的梦》的灵感来源。
与作曲家陈亮的合作充满戏剧性。两人曾为"旗帜照步伐"这句歌词僵持不下:"陈老师担心'步伐'过于沉重,我却坚持要有词的骨骼。"最终在多次修改中达成共识:四四拍旋律如跳绳般轻盈,而"海角天涯"的壮阔意象,则像风筝线般将童真引向远方。
此后多年间,这首歌登上《儿童音乐》《词刊》等国家级刊物,入选中国文艺网“唱支儿歌给党听”专辑,成为多地小学升旗仪式和主题班会的经典曲目。在腾讯音乐平台,它催生了超500万条亲子合唱视频,边疆儿童用马头琴伴奏,海外华裔孩子用中文唱响“心中那面旗帜”,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破亿。
“有山区学生在作文里写:‘我的梦和小红旗一起长大。’”黄志文感慨,“童谣就像一粒种子,只要扎根在真实的生活里,就能开出意想不到的花。”
《我要长大》:2024年展播作品
2024年入选当年岭南童谣传唱征集活动展播的《我要长大》,其诞生源于工地里的一句童言。“在广州某工地采风时,我看到留守儿童的作文本上写着:‘爸爸的汗珠在安全帽里跳舞,他说那是给城市种的星星。’”这句话击中了黄志文。他与作曲家李婵燕、肖绍静反复打磨,用“脚手架”作为核心意象,将劳动者的汗水比作“晚霞镀金”,让岭南歌谣的节奏与城市建设的脚步声交织,"要让童谣既像父亲的脚步般坚实,又如思念的风般温柔。"
作品发布后,一条获赞百万的抖音视频让他动容:建筑工人父子隔空对唱,父亲的安全帽反光中映出孩子练习歌词的身影。“童谣就像蒲公英,一旦找到合适的土壤,就会自己生长出意想不到的形态。”他说。
在流量时代守护童真
面对《小小的梦》全网过亿的传播数据,黄志文显得清醒:“流量是把双刃剑。它既能提升作品的影响力,但也会给作品带来争议。”不过黄志文认为,一个作品创作出来后,有争议是合理的,一如画的留白,“好的童谣应该像水墨画,留白处自有天地。”
在这个用算法丈量情感的时代,黄志文依然固执地收集着孩子们眼里的星辰,从童言童趣中寻找灵感。他回忆,一位孤独症儿童曾说“彩虹是天空哭过后笑的酒窝”,这个意象被他珍藏三年,最终化作新作《光的涟漪》的题眼。这些碎片被谱成童谣后,竟让钢筋水泥的城市听见露珠滚落的声音,让相隔山海的人们在同一段旋律里望见故乡。"算法永远算不出这种破碎的美,就像再精准的合成器也模拟不出母亲哄睡时的气声。"
在黄志文看来,童谣早已不再只是儿歌,而是一代人递给另一代人的河床,让永恒的天真,静静流淌。在童声与童真的合唱中,位于时光渡口的你和我,都能重新触摸到那些被岁月磨钝的惊奇与柔软。
我要长大
作词:黄志文
作曲:李婵燕、肖绍静
演唱:江门市青少年艺术团



【歌词】
风还在吹,我看着天边的晚霞,
爸爸正在城市的工地上搭着脚手架。
他说过年的时候就会回来,
会给我买一个漂亮的布娃娃。
雨还在下,我看着田里的庄稼,
爸爸正在城市的角落里建高楼大厦。
他说过年的时候就会回来,
会给我讲一屋子好听的童话。
我想这时候爸爸正在工作,
太阳晒红他的脸颊。
黝黑的皮肤把城市点亮,
挺直的脊梁像一座大厦。
我想这时候爸爸正想着我,
他的心里乐开了花。
咸咸的汗水却带着甜味,
高高的背影是最美图画。
我要快快长大,
也像爸爸一样,为城市添砖加瓦,
我们这样普通的人,
也可以变得很伟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