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韶关市武江区城乡融合产业园,广东中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制订单。作为武江区城乡融合产业园首个投产项目,该公司产业定位“科技+环保”,以国际领先的第三代岩棉生产技术,打造出酸度系数突破2.0的标杆产品,首年投产订单破3万吨。
“2023年签约落户拿地,2024年底建成运营。”广东中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世荣介绍,今年3月15日,工厂正式点火试生产,经过试产现已进入量产阶段,4月实现首批产品下线,产品经过检验室检测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胡世荣介绍,生产线由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采用国际领先的第三代生产技术及设备,拥有大产能电熔炉、智能化成纤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能耗降低50%、碳排放减少90%,技术标准世界一流。主打的岩棉产品酸度系数突破2.0(国标要求为1.8),高酸度系数赋予产品更优异的耐久性、防潮性、隔音降噪及防火性能,尤其符合建筑领域对节能保温材料的严苛要求,目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工业领域、特种场景。
“正式投产后的首周,签约订单量突破1000吨,产品上市初期便吸引了建筑、工业等多个领域的客商及代理商前来考察,多家大型房企、工程公司达成长期合作意向。”胡世荣表示,当前一期生产线已实现满负荷运转,月均出货量超3000吨,呈现供不应求态势,“五一”假期前后,公司将与首批考察客商完成合作签约,预计月出货量将稳定在3500吨以上。公司计划于2025年底或2026年初启动第二条年产10万吨生产线建设,总产能将提升至20万吨/年。
“广东中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A级新型防火保温材料(岩棉)项目,是武江区城乡融合产业园首个开工投产项目。目前,园区已有8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高达12.4亿元。”武江区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武江区城乡融合产业园建设提质增速,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园区规划面积超1.1万亩,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7亿元,已完成“七通一平”及污水处理厂等核心工程,标准厂房、园区路网等配套设施。当前,园区还有大约1000亩工业用地和100亩商业用地。
据介绍,武江区城乡融合产业园位于韶关市中心城区西侧门户地段,毗邻京港澳高速公路龙归出口,距高铁韶关站15分钟车程,距韶关港20公里。同时,园区还位于国道323经济带上,沿线园区集聚,30公里内具有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链以及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服务业、大数据产业等产业基础体系,产业发展条件成熟。作为武江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园区以“双碳牵引、三产融合”为使命,聚焦新材料与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以高品质精品农业为辅助,探索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示范打造成带动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产业承载平台及广东省内标杆型产城融合示范区。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神子良 何艺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