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生态环境领域代表围绕“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五位来自生态环境监测、核安全监管、大气环境研究、环保执法和水库环保志愿服务等领域的代表就如何建设美丽中国、AI等新技术的应用等话题分享经验。
见面会现场。
见面会现场。
从日常点滴共建美丽中国
来自湖北十堰的90后袁慧是一名基层环保志愿者。见面会现场,她身穿一件志愿者马甲,向记者们介绍道:“这件马甲上有一个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服务的标识,它意味着我们每一位库区人都是一滴水,一滴水虽然很小,但有无穷的力量,我们用丹心化作双手,守护着一库碧水。”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袁慧(中)。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袁慧(中)。
作为一名“小水滴”环保志愿者,袁慧主要围绕守水护水开展宣传宣讲、清漂净岸、巡河护河、植绿护绿、文明观察五大类志愿服务活动。她提到,丹江口库区的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在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7项为I类,达到直饮标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以来,已累计向北方供水超70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线1.14亿人口。
“目前,北京80%以上和天津主城区的生活饮用水都来自我们丹江口水库,作为水源地的守井人和环保志愿者,我深感自豪。”袁慧说。
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杨义平(中)。
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杨义平(中)。
“美丽中国建设既要天蓝、地绿、水清,还要守住安全的底线。”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杨义平表示,核安全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底线工程,事关国家安全,出不得事,也出不起事。
作为核电厂的驻场监督,杨义平目前负责监管三门核电厂、金七门核电厂的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她和同事们全天候驻守在核电现场,365天、24小时应急值班,穿行在核电厂的钢筋混凝土之间,下泵坑、巡核岛、攀爬脚手架,开展人员访谈、执法调查,排查每一项安全隐患。
她介绍,核电是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核从业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核电厂核安全业绩长期保持良好,公众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也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AI助力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AI、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也被广泛应用在生态环境领域。代表们分享了新技术发展在各自工作中起到的作用。
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谷树茂。
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谷树茂。
来自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谷树茂,在污染源监测岗位一线工作了18年。他表示,要想第一时间发现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就需要有高效的监测监管手段。在山东,已经核发排污许可证的企业约有3.5万家。如此庞大的数量,单靠人力去监测监管,往往是监测了成百上千家企业也发现不了多少问题。
“为此,我们建设了大数据平台,汇集了全省7800家重点排污单位1.4万个点位的自动监测数据。同时,还有企业的用电量数据、生产状态参数数据等。”谷树茂介绍,通过对比这些参数,就能较为容易地在线上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涉嫌弄虚作假的行为,再根据这些线索,去现场进行监测检查,极大地提高了监测监管的效率。
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二级主任科员付怡然(右)。
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二级主任科员付怡然(右)。
来自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的付怡然表示,AI和大数据的兴起,让执法从原本的“人防为主”转变为“技防优先”。他介绍,通过AI、热点网格等技术,可以精准识别线索,定位到具体是哪家企业、哪个产供环节、哪条生产线有问题,现场工作组按图索骥,针对这些问题高效快速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盲目性,减少了对企业的打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中)。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中)。
“AI和大数据技术为我们提高科研效率、创新科研范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表示,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化学组分等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AI、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研究者在海量数据中间快速识别污染特征和规律,高效筛查异常排放问题线索,大幅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
“但是AI也不是万能的,我们还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集智攻关’,同时我们也要防范AI‘黑箱’可能带来的风险。”胡京南说。
南方+记者 吴彬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