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的百年老墟里看艺术展,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
9月29日,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罗行社区,北江支流南沙涌边,“墟游记2024·罗行艺术墟”将正式开墟,活动将带来18组艺术展览及作品、36场艺术演出、16场艺术家工作坊和7场乡创交流会,一连9天横跨整个国庆黄金周,为市民游客奉上一场艺术盛宴。(阅读更多:深读|佛山这个百年老墟,正被艺术唤醒)
深入佛山的乡土地,来自国内国外、五湖四海的20位艺术家、14组音乐人、3组戏剧人将会激发出怎样的艺术灵感,创作出哪些富有艺术内涵和本土特色的作品,又能为市民游客带来怎样的独特体验?
在“新墟日”即将到来之际,艺术展览和作品已经陆续就位,广大读者可以跟随南方+记者的镜头,先一睹为快。
罗行墟曾经商贸繁荣,是广东三大墟市之一,如今通过“艺术墟”重新汇聚人气。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罗行墟曾经商贸繁荣,是广东三大墟市之一,如今通过“艺术墟”重新汇聚人气。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艺术家向阳创作作品《进化中的尘埃—罗行墟记》。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艺术家向阳创作作品《进化中的尘埃—罗行墟记》。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向阳将人物、动物、建筑等形象剪影刻在罗行墟街头巷尾的墙壁、门窗和旧屋的角落上。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向阳将人物、动物、建筑等形象剪影刻在罗行墟街头巷尾的墙壁、门窗和旧屋的角落上。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在罗行艺术馆1号馆,向阳创作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平行的现实》完成组装。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在罗行艺术馆1号馆,向阳创作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平行的现实》完成组装。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艺术家张利华与竹编手艺人、居民、附近小学生共创艺术作品《词语森林》。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艺术家张利华与竹编手艺人、居民、附近小学生共创艺术作品《词语森林》。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艺术家司晓桐在罗行墟的江堤二级平台创作作品《涟漪》,是一组竹编互动发声装置。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艺术家司晓桐在罗行墟的江堤二级平台创作作品《涟漪》,是一组竹编互动发声装置。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河涌尽头是大海——当代艺术与地方产业Between Village Bamboo Weaving and Contemporary Art艺术展”部分展品。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河涌尽头是大海——当代艺术与地方产业Between Village Bamboo Weaving and Contemporary Art艺术展”部分展品。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古陶瓷学者胡次英通过模拟博物馆的形式,在罗行墟打造“中国最小的博物馆”——九件博物馆。每日取一件器物,安排每次一人近距离观察并上手触摸该展品,并由主理人来回答三个问题。图为博物馆内展出的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古陶瓷学者胡次英通过模拟博物馆的形式,在罗行墟打造“中国最小的博物馆”——九件博物馆。每日取一件器物,安排每次一人近距离观察并上手触摸该展品,并由主理人来回答三个问题。图为博物馆内展出的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罗行竹编是佛山市级非遗项目。图为罗行竹编手艺人制作竹编,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罗行竹编是佛山市级非遗项目。图为罗行竹编手艺人制作竹编,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设计师齐蒙作品《墟饰》融入罗行竹编元素。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设计师齐蒙作品《墟饰》融入罗行竹编元素。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罗行墟展出由以色列著名公共艺术家大卫·歌诗坦( David Gerstein)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舞者1》。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罗行墟展出由以色列著名公共艺术家大卫·歌诗坦( David Gerstein)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舞者1》。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艺术家叶文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星空之约》吸引众人围观“打卡”。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艺术家叶文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星空之约》吸引众人围观“打卡”。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林洛峰
通讯员 张柏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